分享

近乡情怯的深港通

 鹏城豫人 2018-09-15

作者:左龙右鲤

8月16号国务院官网公布了《深港通实施方案》已获批的消息,小伙伴们在各大港股群里奔走相告,久违的快活空气再度弥漫,似乎已经看到“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的热闹场景。

但第二天恒指收阴,前期涨幅较大的券商等深港通概念股显著下跌,网络开始出现“深港通无用论”。“沪港通开通一年多,港股估值提升了吗?”“两个水不够的池子底部加根联通管子会有用吗?”不少老股友赞成这些观点,这让我想起了宋之问《渡汉江》诗云: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点出了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当年的小芳现在过得比我差吗?老王隔壁还经常打孩子吗?

左龙大叔作为较早来到港股市场浮沉的大陆投资者中一员,很是能体会这种近乡情怯的心情。做港股的大陆投资者目前大约不会超过50万人,早期则更少,如果大家都共同持有某只股票,往往会结下纯洁的革命情谊,我们不时聚会交流心得,相互提醒老千陷阱。

时代在变,交流方式从港股通到雪球到微信再到格隆汇,这一场场线下聚会,这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交流平台的背后,多少有点海外游子抱团取暖的味道。

聚会时,听到最多的一句也许是:“这公司估值太特么便宜了,要是在A股,那不得XXX亿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过来炒港股的选择是对的,中港股市总有融合的一天,解(jiu)放(cai)军一定会来滴。

这不就是典型的游子思乡情结么?

大家天天盼深港通,现在深港通临近了反而恐慌纠结起来,这就是近乡情怯。但,心情归心情,投资可不能被心情左右。深港通的到来已然揭开港股投资新的一页。

历史悄然启动,我们当乐在其中。 

深港通确立了中港股市互通的政策不变

精明的老司机们可以从K线图上的某一点解读出许多信号,但即使是再平庸的新股民也能从K线图中的两点画出趋势线。一年多前的沪港通就是中港股市政策图谱上的第一个点,深港通则是第二个点,我们如果把深港通孤立来看,也许会得出“深港通无用论”的结论。但两点联系起来看,中港股市互融互通的趋势就跃然纸上了。

熟悉我国政策制定风格的应该知道,越是制度性的,影响大影响深远的政策,在制定推出的过程中会越谨慎,推出的节奏也是分阶段的,比如取消二胎限制就比预计中晚了几年,也只是可以生二胎,计划生育政策依然没有取消(你生个三胎试试)。另外一种是运动式的只影响一时,比如多城限购,比如熔断机制。

中港股市互通从2007年的天津港股直通车试点开始,到今年的深港通,经历了近十年的论证研究分阶段实施,足见其制度性的影响。说深港通无用论的可能too naive了。

深港通的宣布确认了中港股市互融互通的政策不变,深港通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未来会有更多互融互通措施推出。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这一制度让上亿国内个人投资者有了一个官方的合法的投资境外资产渠道。同时,这对只有230多万个人投资者而言的港股市场,则会逐步改变其三大要素之一的“投资者结构”。

Clipboard Image.png

港股投资者结构将发生趋势性变化

目前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由欧美机构投资者、本地投资者、大陆投资者共同组成。香港本土股评家、券商在某些板块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大陆投资者则在去年复活节前后“港股大时代”中表现出百团大战式的战斗力,但随即归于平静,说到底还是图样图森波啊。

而真正统治香港股市的还是国际基金经理们。这些生活在香港的国际基金经理及分析师们熟悉身边的金融、地产、百货等模式。但相对国内基金经理及分析师而言却无法深刻理解工业系统的复杂性,不喜欢制造业尤其是需要较高深理工知识的高端制造业,也无法理解优秀中小民企创造出来的新商业模式,历来对这类公司低估值甚至从不覆盖。他们更偏爱金融、地产、百货、零售这些能做出“严谨”模型的行业,而这些所谓模型其实也只是加减乘除的财务知识罢了。

相对香港国际大行的几百个分析师,国内近万名的A股分析狮们的勤奋及对专业知识的钻研深入程度,是远胜港股在内的西方证券市场投研人员的。

这其实也不怨香港的分析师,港股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分析师仅几百人,产能严重不足。而A股只有2900来家上市公司却有近万名分析师!平均一家上市公司能分配到3个分析师的市场,不研究个底朝天才怪。

一方面是A股的投研能力过剩,一方面是港股的投研能力严重不足,在深港通\沪港通的制度安排下,干柴遇到烈火还能干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A股研究员开始覆盖港股通标的,无他,为客户服务,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嘛。

举个栗子,国内做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厂家前三名是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先健科技。其中乐普在A股上市,市值330亿,微创和先健在港股上市。

乐普医疗在过去12个月中共有国泰君安、中信、国信、中金等15家券商发表了67份研究报告,平均每周超过1份!而微创是4家券商4份报告,先健科技是4家券商8份报告。而非常巧的是,微创和先健都是恒生小型股指数成分股,市值也都超过50亿,他们都是深港通标的!

那么问题来了,那15家覆盖乐普医疗的券商中数十位A股分析师会不会覆盖先健科技和微创医疗呢?同是总部在国内的植入类医疗器械厂商,产品、渠道、业务模式都很好理解,又都是深港通标的,自己的客户还可以直接购买。

对这些分析师而言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很难想象勤劳的分析师们不去覆盖这两家深港通标的。

等他们去分析调研后会发现:原来世界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是先健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啊,原来美敦力把看家产品心脏起搏器的国内生产线放在先健科技啊,原来可能改变心脏支架格局的铁基可降解支架已经完成动物实验阶段,马上就要开始人体临床啊……

中港股市互融互通,大妈会不会南下关键看国内的券商、分析师群体。随着他们覆盖越来越多同行业的港股通标的,南下的个人投资者必然会增加,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将无可避免的发生变化。当然,这次不会是港股大时代式的疾风骤雨,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港股的交易材料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实,深港通、沪港通并不是中央第一次对港股实施政策影响,上一次大的政策影响是90年代伴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大量国企赴港上市。同时,在国内拿不到上市指标的中小民企业也选择在港上市。这使得港股的三大要素之一的交易材料——上市公司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进程中有两个经典案例,一个是2002-2003年巴菲特买入中国石油4.88亿美金,成为中石油的第二大股东,5年后赚7倍多离场。另一个是腾讯,从04年上市至今暴涨260倍,最新市值逼近2万亿。

港交所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在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民企共951家。占港股总市值62.1%,成交金额则占72.7%。

Clipboard Image.png

这个趋势还在继续,随着中港股市互融互通的深化推进,港股三大要素中的交易材料、投资者结构都将进一步内陆化,也必将最终影响第三个要素——交易规则/文化。

港股动态发展的脚步从未停

关于港股交易规则和交易文化的讨论最近比较多,左龙大叔觉得交易规则和文化存在即合理,入乡随俗嘛。在港股三大要素中,交易材料和投资者结构是其决定性作用的,交易文化会随之改变。

回顾港股历史,从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那时的交易材料是本港企业,投资者主体也是本港投资者,当时只是一个区域性金融市场。港股第一次质变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通过清洗香港投资银行体系和投资者体系的方式,将香港市场彻底纳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中,这一次质变改变的是港股的投资者结构,由本港投资者主导转变为国际资本主导,这才有了后来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的故事。

第二次质变则是上文提到的90年代后国企赴港上市,改变了港股的交易材料。正是国际资本的介入加上大量国企民企赴港上市这两大因素,造就了香港金融市场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两个过程中本港投资者本港企业并未减少,只是份额变小了。国际资本和国内企业的到来给港股带来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替代。这也是香港市场能从区域性市场变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他吸收了更多资本与优质企业。

深港通则是这一进程的延续,这次带来的是A股券商、基金、投研团队及个人投资者,但依然是增量,本港投者及国际投资者不会因此而退出港股市场。从过往30年历史看今日港股,港股市场从未边缘化,相反,港股在不断吸收新的投资者新的上市公司中不断壮大。站在未来30年看今日港股,我们处在20万亿市值的港股市场融入40万亿市值A股市场的历史进程之中,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市场已经显示出冰山一角。

深港通的临近,港股最近的表现的确让老股民们有近乡情怯之感。但这个怯还可以又另外一种解释,苏东坡《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提到“大勇若怯”,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真正勇敢的人总是沉着冷静。

在我看来,近期港股的表现更像大勇若怯。历史悄然启动,我们当乐在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