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千年公主墓,头戴面具与舅舅合葬 镇馆之宝第5集:陈国公主黄金面具 一座古墓, 两件黄金面具, 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一个是外甥女, 一个是舅舅, 两人却结为夫妻, 长眠于此。 为何有如此畸形的婚姻?又为何采用头戴面具的方式入葬?这一切,还要从墓葬的发掘说起! 图为复原后的棺床小帐,墓葬不设棺木,而用木板搭建小房子,直接把尸身放在尸床上,四周挂有帷幔掩映。 1986年6月5日,在内蒙古奈曼旗的一个小山村里,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当地一个蓄水坝的施工现场,一辆正在施工的推土机无意中竟然推出了一座千年的古墓。后经考古人员的勘察,确定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墓。这座墓葬的规格,也是王侯级别的。 墓室被打开后,考古工作者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墓室里堆满了宝物,两具用银丝包裹的尸体躺在官床上,头枕着金花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殓衣,脚穿金花银靴,胸佩琥珀璎珞,手握琥珀握手,最奇怪的是两具尸体的脸上还戴着黄金面具。 公主居外侧,驸马居内侧 他们到底是谁?为何要戴着面具入葬。 进一步考察后,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这是国内发现的首座从未被盗的辽代皇族墓,墓主人是辽景宗的孙女——陈国公主耶律氏,与她合葬的是他的丈夫,同时也是他的舅舅,驸马都尉萧绍矩。 原来,陈国公主的伯父是圣宗皇帝,祖母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而驸马也非等闲之辈,他的姑妈就是萧太后,妹妹是圣宗皇帝的皇后。算起来,这位契丹公主是嫁给了她的舅舅。 外甥女嫁舅舅?放在民间,是奇闻一桩啊!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这是一场政治联姻。辽朝的皇族一般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为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在契丹皇族中,耶律只能与萧姓通婚。据墓中出土的《故陈国公主墓志铭》记载,这位公主年纪轻轻竟数次荣获封号,初封为太平公主,又进封越国公主,后又追封为“陈国公主”。在16岁的时候,她嫁给了年长自己十余岁的舅舅萧绍矩。 《故陈国公主墓志铭》 墓志中关于驸马的介绍非常少,但查阅《辽史》得以发现,驸马都尉萧绍矩,乃辽仁德皇后之兄,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这场盛大的契丹贵族联姻,于1000多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举行。但是,这场令人瞩目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1018年,36岁的驸马与刚满18岁的花季公主先后因病过世。至于公主为何会突然病逝,究竟是身患何病去世,这些都还是谜团。 陈国公主墓墓门壁画。 经过考古人员的深入发掘,共清理出合葬墓随葬品3227件,有许多制品是用金、银、玉石以及玛瑙、琥珀、珍珠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你们想像不到有多漂亮!”说起当年亲历该墓发掘工作,现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依然很激动。据他回忆,当考古专家走进这座因当地修水库才被发现的千年古墓,看到的是历经千年岁月却不褪色的巨幅壁画,展现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随后,人们看到了平卧于棺面的公主与驸马,驸马头戴金银冠,腰束金银带,带上挂银刀、刺鹅锥;躺在驸马左侧的公主更为雍容华贵,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着珍珠、琥珀耳坠,脖子上佩戴珍珠项链,手腕戴着两对金镯,双手还套着11枚金戒指,身佩金荷包、金针筒和各种玉佩。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契丹贵族承袭了唐代厚葬的习俗。 位于公主头部上方左侧的这顶高翅鎏金银冠,与佛教菩萨造像佩戴的金冠相似,被称作“菩萨冠”,冠顶却缀有一尊道教“元始天尊”造像,这种相互融通的特点,或许是契丹族多元宗教信仰的写照。 驸马的鎏金银冠 出土时位于公主腰部左侧的镂花金荷包 錾花金针筒 公主的金跨带 在这三千多件器物中,公主与驸马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最为神秘。 戴着面具入葬的独特方式源于契丹人早期的丧葬习俗。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打鱼狩猎,衣食住行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因此产生了契丹人独特的丧葬习俗——树葬。树葬指的是人死后并不马上埋葬,而是将尸体放在树上,任自然风化,等尸体风干后把尸骨重新捡起来埋葬。 他们身上都穿着银丝殓衣。所谓银丝殓衣,有点类似汉墓中的金缕玉衣,只有契丹贵族才能享受。 编织殓衣的细银丝直径不过0.5-0.7毫米,网孔一般为六边形,是根据身体各部位的大小分别编织7个部分,编完后穿于死者内衣之外,再用银丝将各部位衔接起来,在银丝殓衣之外,还要穿外衣,束腰带、套银靴、配首饰。 在殓葬后,人们还要定期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此一来,对停放在外侧尸体的美化和粉饰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金属面具、银丝网络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把尸体笼络住,让尸体变得更威严,而不会因为停尸时间过长导致尸体腐烂,影响主人生前的形象。 陈国公主的面具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和一位成年人的脸庞大小相当。面具耳朵部位的纹路清晰可见,面部圆润,眼睛双睁,嘴唇微抿,刻画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从驸马面具的特点看,他生前应该是一位俊朗清秀的男子,上宽下窄的面具上有一对微微凸出的颧骨,下颌尖削,脸型清瘦却又不乏刚毅之气。 现如今,这两幅保护公主和驸马的面具已经天各一方,公主的面具留在内蒙古博物馆,成为展览中耀眼的展品;而驸马的面具静悄悄的放在国家博物馆展厅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非常简单的介绍,不知情的人大概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除此之外,在陈国公主墓中,墓室、尸床、黄金面具等奢华的陪葬品又完全不像史书中所记载的树葬的葬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契丹建国之后,随着契丹的铁蹄踏进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受到契丹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将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丧葬习俗也逐渐融合了中原的元素。除了单纯的树葬之外,还产生了停尸,墓室尸床等丧葬程序。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奢华陪葬。 部分出土文物欣赏 金花银枕 鎏金錾花银唾盂 金花银靴 包金鱼形饰盒 八曲联弧形金盒 镂花金香囊 鎏金鱼纹银匙 鎏金铜锁匙 玉柄银刺鹅锥 包金鱼形饰盒 佩饰 双凤纹蟠龙纹琥珀握手 蚕蛹形琥珀佩饰 工具形组玉佩,由7件玉器组成,用金链相连,上面是一个玉环,下边依次系有玉剪、玉长锥、玉锛、玉刀、玉短锥、玉勺等6件玉质用具,代表了契丹工艺匠人高超而精湛的制玉水平。 玉组佩 瓷器共出土30件,均为生活用具,器形有绿釉长颈盖壶、茶绿釉鸡腿坛、绿釉罐、白瓷盖罐、瓷盒、白瓷碗、青瓷碗、青瓷盘等。共出土玻璃器7件。都是生活用具,均放置在后室。器形有瓶4件、杯2件、盘1件。玻璃器在当时极其名贵,属当时从西域进口的产品。 图为乳丁纹高颈玻璃瓶,在当时是地道的舶来品与奢侈品,一件高级玻璃制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黄金。在陈国公主墓,一次出土了7件玻璃器皿,这一时期的玻璃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收藏总数也不过百件。 玛瑙杯 越窑花口青瓷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