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坑,又名都成坑,产于高山东北二公里之杜陵坑山中。矿洞发现于明末清初,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始大量开采,石质凝灵细结,富光泽。 
相传民国初年,寿山一农民上山探查石矿,在旧洞边发现脚下有红、黄色石片,攀藤而上,找到洞口。此人保密,临终时才留下遗嘱:“找石采掘——抓藤能见坑”。1947年,寿山农民黄琪源继续在旧洞半岩山腰中,采掘到佳石。此洞后来出石量最多,顔色红、黄相兼。 
杜陵多数质地坚结晶莹,光彩夺目,表里如一永不变色,其妩媚温柔处非他石可比,但多砂、偶有红格及水痕,并含稍乱卷曲的萝卜丝纹,偶有花生糕;因矿脉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因此常有脉状的结晶纹出现,矿层稀薄,难得大块,且常有黑色点或透明石英砂粒渗杂其间,故又有「无砂不成杜」的说法。 早期的杜陵就有不少质佳而莹洁者,并不含脉状纹。杜陵以黄而通灵者贵,如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及熟栗黄等,特别以黄金黄较为难得,含萝卜丝纹,含有红格,颇似田石,杜陵虽有砂隔,反而成鉴别杜陵重要的依据。 
杜陵被誉为“山坑之王”,源自陈子奋的《寿山石小志》。其中称杜陵“为山坑之冠,田石几不能专美。” 这被奉为山坑之冠的杜陵坑石,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小志》记,此石“明末清初发现。道光后开采渐多。石产于坑洞,半透明而有异光,闪烁夺目……其质温润幽雅,皆美妙可爱,其通灵瑰丽处,虽玛瑙、珊瑚不让。”

这一段详记了杜陵坑温润优雅、通灵瑰丽的质地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如今传世的杜陵坑石,惟蓝、绿少见,其余红黄白灰等俱多。石质坚结致密,结晶性亦强,硬度较其他寿山石略高,但以刀攻之,虽坚却不粘不脆,颇为适刀。其光泽亦呈现出较“硬”的玻璃样光泽,敲之则铿铿有声,异于其他山坑诸石。 杜陵坑矿脉夹在坚硬的围岩中,称“粘岩性石线”,“石线”较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且多含砂。石农谚云:“杜陵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具言杜陵石之多砂,成材不易,但一旦有成材佳者,则特别晶莹美丽,人人倾心。 
然而杜陵之美却还不止于此。早年被人津津乐道者,在于杜陵之黄而结晶者与田黄的神似。 《小志》中说,杜陵坑“偶有红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萝卜纹,故石工恒以赝下坂田,虽久于玩石者,几不能辨。”这里的“掘于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从矿体上崩落埋于土中者,为独立石块,其质色与田黄极其相似,惟其“纹曲而细,非若田黄之纹直而绵密;且晶莹晃朗,与田石不同;其性坚脆,刀过处,石屑卷起,亦与田石之韧性有别。”虽亦有以掘性杜陵冒充田黄者,然杜陵之色质俱美者,本身价值亦颇可观,懂石者得之,珍惜程度当不逊于普通田黄。 
此外,杜陵坑还有各种特殊的纹理特质,即《小志》中所记“杜陵坑中,又有一两处透明若玻璃者,俗名鼻涕,宛如古玉之鼻涕青。紫点似散沙;白点似杵碎之花生;水痕现青紫色,其黄红相间者或有红点,则皆为田石所无。”这些均为杜陵坑特有的标志,若分布得当,如为玩石者津津乐道的“水流纹”“金砂地”,亦为美质,为藏家争相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