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之兄 | 情绪的正面影响(父母情绪管理心学第一讲录音整理稿4)

 Richard_X 2018-09-15

四、情绪的正面影响。

接下来看看,情绪的正面影响。情绪有利于缓解压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反映真实的自己。

影响一:利于缓解压力。

压力其实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心里。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事情的观点,这些大家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吧。恐惧,并不是在于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情还没来,我们就会想太多,实际上真来了,也就那么回事。我们有个小女孩小X,前面是小Y,我们的孩子就是X+Y,是一个难解的方程。这个小X有什么问题呢?沟通困难,她跟其他孩子打交道,总是喜欢起冲突,一起冲突她就容易大哭,而且边哭边嚎叫,说“我想死,死了他们就高兴了。”这个小女孩才9岁,她整天把死挂在嘴上,一开始听起来挺让人恐怖的,听多了我们也就无所谓了,知道这只不过是她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鼓励她表达,因为如果你不让她表达,什么时候她不说想死了,她可能真想死了。我们真正想死的人,大部分是不太想说的,他要真能把它说出来,警报也可能就解除了。当然,随着网络直播技术越来越发达,也有人网络直播自杀,这些人也有他的一套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分析他,但不是今天讲的主题。小X之所以会感觉这么难受,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处理跟人打交道。可是,每一次哭完之后,她马上又能跟这些人打成一片。所以,可怕的并不是她遇到的困难,而是对于这些困难她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如果处理不当,在极端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不好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更要注意到这一点。

第二,情绪爆发,瞬间解压。情绪爆发,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爆米花一样,一个滚筒,下面烧火加热到一定程度,嘭一下,压力瞬间释放,爆米花出来了。王阳明也讲,需是大哭一场方乐,不哭不乐。即当你有情绪时要发泄出来,不发泄对身体不好,压抑是不符合身心之道的,对身心都是不好的。同样是这个小X,我曾经跟她之间有一次互动,因为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冷静非常理性的人,女儿却非常情绪化,一天里面可能能听到十几次的嚎哭,而且一嚎哭就是说我要去死。有一次嚎哭之后,我跟她爸爸说,让我来处理。因为她爸爸的处理是“你先哭,哭完之后我们再谈,因为你在情绪里我不跟你谈。”这也是一种处理办法。但是我们讲,处理要因人而异,关键还是要看孩子的状态。我跟这个孩子呆了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这个孩子就由原来的嚎叫,变成笑嘻嘻的走了。这很神奇对吗?实际上神奇之处,必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有谁猜到我是如何做的?(观众:跟她一起哭。)和他一起哭,抱头痛哭,那他能哭一整天哦。(观众:同理她的心情,跟她说,她很委屈,老师理解她。)这无法一分钟让她破涕为笑,光说这些都快一分钟了。(观众:肯定她,让她使劲哭。)怎么肯定?她哭起来可没完哦。(观众:做鬼脸。)(观众:找到她哭的原因。)那一分钟够吗?她跟你说原因,肯定是在理性平静的情况下,她才能跟你吐露他的真心。你们刚才讲的,方向都对,但还不足于让她一分钟破哭为笑。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说了。我是骂人!一般我是不骂人的,那天因为她边哭边骂,就说那个同学怎么坏,我比她骂得更凶。她骂那个人坏,我就把这个人骂成离判死刑也差不多了。她一愣,说那也没那么坏,我说不对,他惹了你,那他就一定是坏。她马上就笑了,就一分钟。因为我比她骂得更狠.....(观众鼓掌。)

所以,我们对孩子调整情绪要看孩子的状态,因为她那个时候对那个同学心怀怨恨,你要跟她讲再多的东西,也无法卸掉她的压。你只有顺着她,这个在后面的十一讲,都会教大家如何处理。因人而异,当你顺着她,你比她更狠时,她反而不好意思。我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王阳明说过,人人自有良知,你不要以为她不懂这些东西,她心里是知好坏的,是是非分明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她自已能管理好自己,我们跟孩子互动很多都是,“我不相信你,你就是不行,你要听我的”,这样才会造成大人跟孩子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我们应该站在孩子这边,成为朋友,才能引导她。很简单吧,我只要会骂人,骂得比他还凶,一分钟就能让她破涕为笑。我们对于孩子的情绪,有时候也不是那么难,难,是因为你想灌输你的东西,容易,是你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情绪,还是知行合一的压力表达的方式,不压抑。曾经有个家长,两年前,她很想把孩子送到学堂里读书,但是我们没收。这个孩子很懂事,13岁,男孩,表现得特别好,但是我没收他,他父母申请了很多次,甚至她自己本身想来学堂做义工,我们没有接受他。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她的孩子太压抑了,就像前面讲的,表现得越懂事,就越失去他本来真实的一面。用王阳明的观点,孩子本身应该是活泼的,就应该是无拒无束的,现在有那么大的无形的压力,捆住了他的手脚,他一定是非常压抑。所以就没收。没收是对的,因为后来从他们同学对他的反馈看来,他在老师和家长看不到的地方,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所以要调整起来非常难。我们更欢迎那些看起来有缺点的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因为有缺点、容易犯错误,这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大人为什么不敢犯错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起码我们不能像孩子这样可以轻易的犯错误。所以我们要珍惜孩子的错误,不要把它当成对立面。

情绪处理得当,可以根除压力。前面讲到可以减压,减压是治标,根除才是治本。情绪处理得当,我们可以把情绪的根挖掉。同样是刚才讲的小X,有点神经质的女孩,我曾经计划用21天的时间来调整他的心理行为,但实际只用了十几天,她的情绪管理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而且这种情绪管理是她自己自愿的,不是外界的压力,不像原来,她的父母认为他有情绪是不好的。而且她认可了自己的情绪,只是说懂得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她自己也想了很多办法,我也给她支了很多招,比如说我引导她,“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能想到哪一点,你的情绪就会消一点”,后来她找到一句话,就是“起情绪的人,是以别人错误来惩罚自己”,她觉得这句话对自己有作用,我说“那挺好,那在你能看到的地方都贴满这句话,多写一些字条,到处贴”,后面她一起情绪她就看这些字条,慢慢经过这种训练,孩子很单纯,她的情绪管理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这种进步让我们觉得第一非常高兴,第二也非常惊讶,但这就是道,你符合规律之后,她的改变是快的。到最后她就从原先的冰火两重天,变得比较平和。

 

影响二:帮助做出正确选择。

情绪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谈情绪,首先我们要了解情绪的原始功能,实际上,情绪是我们在大自然中趋利避害的法定,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我们会恐惧,当我们感知到危险时就会恐惧,当我们即将遇到友好的环境,我们的内心是喜悦的,身心是打开的放松的。在传销和洗脑等课程里,都经常会用,我们参加过成功学或其他心灵课程,一开始都会让大家牵个手,相互左右拥抱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打开,心就打开了,心打开了,接下来他就好给你塞东西。这里所有的戏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了情绪的原始功能,当身体打开后,就容易灌输一些东西。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二,情绪是右脑管理的范围,实际上决策起来比左脑的理性思维更迅速更直接更有效。有一句话,女人的天生第六感比较好。什么是第六感,实际就是情绪的一种反映。很多时候,跟某个人初次见面,你总感觉气场不好,总感觉心理不舒服,这说明你们真的不合适,你如果勉强持续进行深入交往,往往会发现你们深层次的价值观一定是冲突的,这时要相信你的情绪。对于孩子的考试也是一样,考试时有时做出来的答案是这个,但是明明内心隐隐觉得这个答案其实是错的,结果没改,但是到考试出来,会发现确实感觉心里不安的答案往往是错的。我们的理性思维是左脑的逻辑思维,但是,对于右脑来讲,右脑实际上更快的,就像开车一样,老司机都是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想工作的事,单位的事,没有说老司机会边开车边努力的想,如果一个人突然冲出来,我是先踩刹车再踩离合再降档,没有这样的吧?都是下意识的,因为下意识的才是最快的。当你去思考时,你已经慢了。很多练内家拳的高手,他的动作是不经思考的,一下就出去了,如果还在等你思考我该怎么出拳,那你已经被人放下了。这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模式。

第三,情绪是不会骗人的,是真实意愿的表达。我们有个孩子,他叫小航,特别乖巧,六岁,但是他有个特点,当他发起脾气来,特别犟,而且这种犟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他一般不发脾气,一发脾气就不得了。他的这种犟,跟一般表现都不同,让人感觉换了一个人,那哪个才是真实的他?是平常乖巧的他,还是发脾气的他?实际上是后者,前面是大人的灌输、大人的影响,其实他已经压抑了很多。这些东西父母以前不知道,当孩子有了情绪之后,就可以循着这个情绪去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发现,他父亲很不善于沟通,对孩子采取的都是简单命令式沟通,才会造成他的很多问题。

第四,正面的情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人在快乐的情绪下,他的创造性会很高。所以,幼儿园都会设计成游乐场一样,让孩子的身心愉悦。因为在幼儿阶段,孩子更需要让他的思维发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第五,负面情绪也有好处,它是我们严谨思维的帮手。这个例子也举过。这也是我们要认识到的。

 

影响三:反应真实的自己。

情绪反应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照镜子总是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我们每个人的眼睛总是有选择性的看,看自己想看的,包括善的观点和恶的观点。情绪可以打破这种状况,展示真实的自己。我们交朋友或看孩子,不要看平常,教大家一个秘诀,要看他发脾气的时候,他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才是他真实的状态。循着这个真实的状态,你才可以比较正确的把握孩子,找到他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孩子,不要被他平常的表像给欺骗了。当然,我们也要思考,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因为我们玩假的玩得太多了,认假成真。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孩子不会,孩子比较真实。所以,对于父母,我们要小心用好你的鼓励和夸奖,不能滥用,不能过多,过了就是偏了,偏了实际就是批评,当我们鼓励孩子懂事,讲得太多了,实际上就是批评他不懂事,因为如果是正常、自然的东西,不需要我们去鼓励。我们讲,一动分阴阳,动了就一定会有不好的一面同时会出来,不要光看到好的一面。

第二,透过情绪可以觉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小Y来讲,她在跟我的沟通过程中,她曾经有个疑惑,她说“老师为什么我恨不得在心里杀死要得罪我的那些同学?”但她的人际关系很好,她跟班上所有同学都是朋友,我问,“所有的同学都是你的朋友,他们就没有得罪你吗?”她说“有得罪的”,那我说,“他们得罪了你,你怎么办?”她说,她生气的时候还是没有跟朋友说,她只是在心里默默的杀死他们。这种情形实际已经比较危险了,她的心里压抑已经有点严重了,在她的总结里,有两次呼吁她的父母给到她发脾气的权利,还有一次请父母给她为自己作主的权利。所以,这个孩子的父母要小心了,要给到她空间,让她为自己做主,因为这个孩子很懂事,学习也很好。

有些话需要情绪作铺垫,没有情绪作铺垫的话,说不出口。所以我们跟孩子之间,会有餐桌小课,吃饭的时候趁着大家都放松,大家都会聊聊一些个人的情况。有一天,有一个同学,他说他的妈妈跟他讲一句话,当别人对不起你、别人打你的时候,你不要还手,让他把这个错误进行到底,多行不义必自弊,最后一定有人收拾他。他作为经验跟我们分享。我也跟他做了一个引导,我说,你这个说是不打人,但发心是不端正的,实际这样比还手还厉害,对你的伤害也更厉害的,因为你采取的是一种压抑自己的方式,实际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你的心里并不爽,只是不想承担还击的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他也懂得了,当你不满的时候,你可以去表达不满,当你打不过,或明显是他得罪你你又打不过时,就要去外界寻求帮助,不要自己去硬抗。这才是对孩子的正常指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