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雲泉 2018-09-15

儒林第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刘止唐先生像

刘沅先生原居双流县云栖里(今为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后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奉母命迁居成都淳化街(淳化街位于成都南门,西接上南大街南口,东至指挥街南口。后避清穆宗讳,改为纯化街,俗称“三巷子”。“儒林第”在街南,街北为延庆寺。),以教授生徒为业。其后人口日增,由其学生集资,火神派名医钦安按江南民居风格设计建造,逐年扩建居室,至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纪中期)已大具规模,其后又累经扩建,到抗日战争前,计有房屋共六重,大小堂屋厅堂八间,大小住房百余间,花园、池塘、假山、船房、敞轩等应有尽有,总占地约四、五十亩。

老宅为典型的旧式建筑,临街为一大坝,坝后为宏伟的大门,门额上悬挂前清翰林伍肇龄所书“列传儒林刘止唐先生第”黑底金字木匾,大门两侧悬刘沅手书“书史生涯不知老至;风云事业愿与人同”的木刻对联。大门内厅悬“世济其美”匾。沿栽有四棵直径约二公尺的百年香樟树的天井过道,进入二门,二门门额悬“八龙挺异”匾,门厅内悬“奉旨旌表节孝”金字蟠龙条匾。入二门右折经大天井即入大厅,大厅檐额悬清光绪末年四川总督锡良为请将刘沅遗书及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并获朱笔批准的奏折蓝底金字木刻匾,大厅正中,悬“豫诚堂”大匾,下悬木刻《豫诚堂家训》八张,厅左右悬“行褒国史”、“道重儒林”木匾。再经天井,即是大堂屋,悬木匾“广居安宅”,左右木刻对联为“一室太和真富贵;千秋大业在文章”,大堂屋左侧小堂屋正中大木龛内装题有“上有苍苍柏”诗之刘沅像,像龛左右悬木刻对联“八十六年春光不老”;“三千余岁世运常熙”,皆为刘沅撰书。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老成都纯化街刘氏老宅平面示意图

由大堂屋再经大石板天井,登石阶梯即是祠堂,正中大木龛内,分层安放历代祖先及已故族人的神主,中悬“忠孝渊源”木匾。祠堂背后竖先生书《豫诚堂家训》石碑,其后有堂屋围房等。大堂屋右边住房后为“槐轩”,即刘沅讲学著书处,门柱上悬有刘沅亲撰书木联“尽有余闲供览胜”;“每从风月共谈心”(此联现存于新津县老君山道观来鹤轩)。再右即为槐树(槐轩厅堂即因此树而得名)、花园、池塘、假山。池塘上建船房,有横匾“静观万物之所”,并有木匾,上书“适”,跋云:“人生苦不适,然以忠恕之心,行仁义之事,无地非适,无人不可共适也。主人书。”花园内还有读书台、读书楼。此外祠堂、大堂屋、大厅之两侧,皆为住房,并有小花园、小天井,不可尽数。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刘氏老宅平面示意图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家庆图记

道光己酉,予年八十二,儿辈为作“家庆图”。侍予者三,右则桂文,左三儿携七儿也。侍拙荆者二,椐文捧书立,而其母抚八儿之天。五儿挥如意,六儿荷画戟,松文与其子别居庭除。皆绘工以意为之者耳。意予幼而善病,深劳父母。常恨所天早殒,未竭丝毫之养,今幸残年,敢云儿女之乐哉。惟是三四子以下,均在孩提,未必能见其成立,而岁久容貌非旧,则此帧竟为弁髦,故记其大略,使诸子他日览焉。时松文二十二岁,椐文二十一,椅文十五,桂文十三,栋文十一,梖文八岁,檍文六岁,八儿岁半而已。浮生泡影,家庭聚首尤难,诸子当毋忘冰渊之惧可也。七夕后一日止唐记

由于老宅宏伟,加以子孙众多,颇有名望,因而当时人称“刘家大公馆”或“三巷子刘家”,文人雅士则称“儒林第”,学生故归,甚至即以“三巷子”来称代刘家。也就是这座老屋,一直聚居和繁衍着后代。其后,虽因人口日增在老屋左右两侧,由七房仲韬公,四房晦愚公又建新公馆、小公馆,部分族人又返双流彭镇刘氏宗祠居住外,老屋始终聚居着刘沅的绝大多数后代,直到抗日战争后。这时,老屋所住人口,也大约有一百四、五十人。一九五九年政府拆除老屋,于其址建锦江大礼堂。

成都纯化街老宅大堂屋联: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刘沅先生撰 刘奇晋补书)

一室太和真富贵;

千秋大业在文章。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儒林第——槐轩刘氏老宅介绍

延庆寺、圣寿寺皆为槐轩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所在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