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朝圣》不算是读后感的

 胡萝卜馅儿饺 2018-09-15
 

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

——题记。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看完很久了,这是唯一一本我看完并且写了读后的书。每次看完几章后,我会停下来写一些读后感,有些长,我尽量删减;按照章节写的,可能,我是说可能,看完就能大概知道这本书主要框架。

当然,在读后感开始之前,要简短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一个为了拯救自己朋友,而踏上朝圣之旅的退休老人,一路的所见所闻。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这本书是从哈罗德退休后的生活开始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莫林,似乎都失去了都生活的热情,直到一封信的到来。这封信带来了一个消息,一个关于哈罗德二十年未见面的朋友的消息——奎尼得了绝症,即将不久人世。

对于这个平淡的下午来说,这件事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哈罗德震惊的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给奎尼回信。最终,他简短的回了信,出了门。

亲爱的奎尼:谢谢你的来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罗德。

在看到哈罗德给奎尼回信的内容时,我觉得有些不理解。因为他写的太少了,这单薄的几句话不但不会让奎尼得到安慰,甚至会让她觉得难过。她写信给哈罗德,或许并不是渴望能从哈罗德这里得到什么,但至少她想看到的回信不仅仅是这两行字。

那个在她临死之际想到的人,必定在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我想哈罗德自己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在遇见第一个邮筒的时候犹豫了和奎尼一起共事、相识的时光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以至于他无法做出只是寄出去自己回信这样的举动他想为奎尼做点什么,但他心中没有答案。

也许是因为奎尼的告别信,也许是因为哈罗德终于走出了家门,也许是因为他在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总之,哈罗德开始回想他的过往,想起他的儿子,想起莫林总是代替他给儿子写信,在信的末尾署上他的名字。他不知道莫林给戴维写了多少信,甚至不知道,那个被莫林替代的他,都在信里写了些什么。

在去寄信的路上,他遇到了加油站的一个女孩儿。

那个女孩儿跟他说,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正是女孩儿的这番话,让哈罗德开始了他的朝圣之路。

其实在最开始,在哈罗德的心中这并不是什么朝圣之路。他只是单纯的想走路去看奎尼,因为内心的愧疚,怀念等诸多情感,以及加油站女孩儿的那番话。后来被人冠上朝圣之旅的名头,是哈罗德没想到的。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可能坚持不下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因为全身酸痛想要放弃。

但在遇见一些人,走了一些路,收到一些鼓励,有了一些感悟之后,哈罗德内心的念头逐渐变得坚定了下来。并觉得这场旅途开始变得很有意义。也开始认真的去看他脚下这条路两旁的风景,和他以往开车路过时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匆匆而过,觉得这里不过是一些其貌不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草地和山丘。但当他走路路过的时候,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那些他本以为很普通因而不愿意多停下欣赏的风景,如今看起来有趣极了,就像是那些他生命中的很多人,如今想起来终于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

一路上,哈罗德路过了很多地方,也遇见了很多人。没有孩子的女人、远足男人、喜欢简·奥斯丁的女人、银发绅士、临时医生、外科医生、著名演员……

他也回想起了很多,他以前不曾回忆过的事情,他和莫琳、戴维的一次旅行;不喜欢他的父亲,离开就没再回来过的母亲,以及他一直在努力讨好父母的童年。重重往事涌上心头,哈罗德的这场旅行,就像是在往回忆里走。那些期望,那些渴求,那些拒绝,那些愧疚……无一不环绕在他心头。

哈罗德想到了戴维小的时候,那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和戴维相处,总是想办法逃避。以至于后来,他和戴维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他觉得自己亏欠戴维,要不是他,可能戴维就不会死。

人和人,父母和孩子,真是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体。原本最亲的人,却有可能不是陪伴最久的人,明明想和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但是却又和父母分开住。反正迄今为止,我没能弄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一开始看到莫琳,我对她的印象,就觉得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做着很多家庭主妇都会做的事情。但久而久之,我突然发现,莫琳,其实是很多人。也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莫琳。

她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了哈罗德,不在乎哈罗德没有好的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子,只因为哈罗德是那个让她飘飘然的人。可很多年过去了,回想那时的决定,她觉得自己没当年那么勇敢了,就像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开始胆怯。

后来当雷克斯问起哈罗德的时候,因为多种原因,莫林撒了谎。我想也许是因为她不想让雷克斯知道,哈罗德为了另外一个女人,居然奋不顾身的离家出去。这对莫琳来说有些没面子,也许是因为雷克斯的问话,让她有些尴尬。

也许是那种窘迫,也许是因为莫琳自己也害怕,哈罗德会像他多年前突然离家出走的母亲一样,再也不会回来——她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个男人。所以她有些慌张,尤其是在听到屋子里的电话声响起时,内心的慌乱,出卖了她这几天来假装的平静。

她是在意哈罗德的,她渴望哈罗德能够回来,她不希望生活发生变化。但,哈罗德就这么坚定的没有回头,像是誓死要打破这平静的生活一样。莫林认为他可能会和他发疯的父亲一样,最终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疯子。

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尼的事情登上报纸,不仅莫林在家遇到了众多记者的围堵,哈罗德也被“跟踪”了。这个跟踪他的男孩儿维尔夫跟着哈罗德一起上了路,还有一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狗。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之路,就这么变成了大家的朝圣之路。这件事也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都在跟踪报道这件事情,想知道哈罗德是否真的能成功。

但很遗憾,随着人越来越多,各种矛盾也凸显了出来。最终,各种争执终于到了不能良好解决的地步。里奇认为坚持要绕路去看一个朋友的哈罗德正在逐渐崩溃,于是说服大家,抛下哈罗德。最终,哈罗德又回到了最初的一个人的旅行。在这些人离开哈罗德一周后,他们到了贝克里郡,当地的人们为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很多知名人士都参加了这次宴会,甚至还要将这件事拍成一部电影,里奇也因此得到了两个儿子的原谅。

在明亮的聚光灯下,朝圣者们收获了无上的荣誉。

但,他们并没能见到奎尼。

     

朝圣者们胜利了,但哈罗德却真的要崩溃了。几次走错路让他身体和精神都达到了极限,他打电话给莫林,说自己坚持不下来了,他错了,他想放弃。最后,在莫林的坚持下,哈罗德继续上了路,走完了这条朝圣之旅。

以上,说是读后感,更像是对这本书的大概介绍。我很想抛开这本书的内容去写读后感,但又害怕自己单薄的文字,难以呈现出哈罗德这一路的辛苦和坚持。

在旅程的最后,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儿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去看奎尼,是因为他和奎尼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但其实,是奎尼的来信,让他踏上这条路,进而拯救了他。

如果没有这封信,哈罗德手中的土司,可能一下午都完不成自己的使命。他退休后的生活,可能也会一直在这种平淡无味中度过。他的确是为了奎尼才出发,但他能坚持下来,除了对奎尼的那份友情之外,还因为这场旅程,又让他重新活了过来。让他这个高大却一辈子弯着腰的男人,第一次真正的“站直”了身体。

 

尽管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尽管知道了奎妮将不久人世。但看到她憔悴的面容,还是觉得难过。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难过,就像是脑袋里有一股迫不及待想冲出来的力量,但又在拼命的想将它压回去。

好在,最后哈罗德和莫琳又重新属于了彼此。

我想象着最后两人在黑夜中捧腹大笑的场景,觉得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如此。是什么?我又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很难去描述。

人生的意义,也许不是朝圣之路结束后热闹的庆祝宴会不是镜头下被美化的朝圣之旅的意义不是统一定制的朝圣者T恤不是为此赢得的崇拜和名声。

也许是哈罗德握住奎尼干枯手那一刻复杂的心情,是他这一路上对人生的思考是他在不断坚持与放弃之间,最终选择的坚持,是莫琳在最后最后一刻的到来。

但,也许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但不过都是自以为是的安慰吧了。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很少有让人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那些宣扬自己懂得了生命意义的人,多半只是看到了生命的表面。

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是个肤浅的人,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觉得很多人的三观都有问题。但偏偏,我是孤僻的那个,那些我认为三观不正的,却很受欢迎。

也许生命本就是个驳论,谁都难以证明什么样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印证的,想象的,都只是自己以为对的。

但实际上,生命的意义,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达到过。

 

这本书看完了,心情是复杂的,是沉重的,但同样也是放松和欣慰的。

 尤其是当菲洛米娜修女说出纳库“哈罗德,欢迎你”的时候。

热闹的欢迎宴会退场, BBC的聚光灯不再架起,没有铜管乐队的演奏,没有啦啦队的欢舞,只有内心的平静和期待,以及脚下一个个真实而坚定的脚印。

这只是一次十分平常的探访,是哈罗德对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和赞赏。

更不需要因此被崇拜,被万众瞩目。

奎妮是他的朋友,他觉得对奎妮有所亏欠,他希望她活下去,于是他来了。

这才是哈罗德这场朝圣之旅的意义,也许最开始他没有想那么多,也许这中间他想过很多次放弃。甚至直到快到贝里克的时候,他还在打电话给莫琳,说他已经坚持不下去。

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

在这场突然就开始的朝圣之旅中,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戴维,找到了曾经失去的爱情和友情。

这是比站在聚光灯下宣布这场朝圣之旅结束,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有些人,证明了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哈罗德,付出了自己,给了他人他们所期待的。

明亮的聚光灯,漂亮的鲜花,热闹的探望。

奎妮也许从未渴望过自己如此被关注,但她寄出那封信,一定是渴望哈罗德能来。

她想要的,只是那个她爱着的那人,安静的坐在她身边。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着她度过。

噢!

人生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意义又是什么?

回到这本书封面的那句话。

“那么,我是谁?”

我们是不是真的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到最后,我一直在寻找那个叫维尔夫的男孩儿——跟随哈罗德一起去看望奎尼的男孩儿。

故事的最后没有交代,我希望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他死在了里奇削尖的木棍下。要知道,在那场备受关注的朝圣者欢迎宴会上,重新得到了他的儿子。像个胜利者一样,证明了自己是个伟大的英雄。

但维尔夫没有出现。

也许他是真的自己离开了。

我想,我们都是渺小的。

尤其是在生活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我们以为自己具备了生存的技巧,懂得了征服生活的人情世故,以为自己看透了人生……

但实际上,人生是个无底洞。

每个人都是被诱惑的木偶,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的追寻和放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