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幼仪:这世上,永远只能是自己成全自己

 Zaker736 2018-09-16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点击上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共读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共读书友,大家晚上好,今天起我们将继续共读张邦梅女士写的人物传记《小脚与西服》。


今日共读目标:第四、五章(p39—p66)


幼仪通过报纸的信息,找到了只要五块银元学费的学校,说服了父母,和大姐一起,终于开始了学校生涯。


今日共读话题:你还记得自己学生生涯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

 


在一次次的家族聚会上,邦梅反复听到张家人1949年前的故事,内容与他们的成就、家庭和谐,以及才干有关;只有幼仪告诉她关于大哥被诬赖的事件。


邦梅相信,要是曾经有人跟她分享这些故事,她不会这么分裂,一定会更了解张家人,而不会把他们的自尊误解为自大,力求完美的欲望误解为独善其身。


张家人虽然富有,却已不屑与金钱为伍而出名;虽然精美能干,又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却以不屑玩弄政治权谋而著称。爷爷(幼仪八弟)张嘉铸在1930年代开发出黄豆的一种革新用途,并成立了“中国蔬菜公司”,幼仪的二哥张嘉森组织了国家社会党。四哥曾领导了中国银行。


虽然邦梅以爷爷和伯祖们为傲,但是张家女人被评判的标准,明显有别于张家男人,谈起几个姑婆的时候,都是称赞婚姻美满,嫁了个博学或富有的丈夫,以及在社交场合具备文雅的应对技巧。邦梅很害怕这种标准会遗留在她这个第一代华裔美籍女孩身上。

 


搬家的时候,幼仪七岁大。除了二哥和四哥在日本留学,家里大概还有十七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因为父亲太要强,离开宝山老家的时候没有要求分家产和租金收入,到达南翔的时候一无所有。好在,父亲有很多病人,可以收医疗费,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幼仪父亲的肩上,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经济的负担,离开母亲和兄长的憋屈,使得父亲变得易怒和疲惫。


幼仪的父亲下定决心,不管家里的家庭状况如何,他都不会牺牲儿子的教育。赚到钱后,聘来一位教书先生。 父亲知道为儿子铺路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兼具扎实的儒学底子和现代西学的训练。之所以希望儿子中西学兼备,是因为中西学彼此有天壤之别。


孔子学说强调人要接受约束,譬如遵循社会准则“三纲”,以及“二十四孝”。后来的新式学堂已经采用不用的课程,其中包括地理、物理等,还教授“人人平等”、“工业进步”、“逝者生存”这些观念。当时二哥主张幼仪不缠脚,就是受这些西学所影响。


偶尔厨房里不需要女孩帮们的时候,教书先生也没忙着教男孩们功课的时候,幼仪她们几个就坐在一旁的桌子等着教书先生走过来。家里男孩子们读书的要求要严格的多,四岁开始入学,不许玩玩具,不仅要抄书,每天早上会有一人跪在一炷香前背书,一直到那柱香烧完为止。


幼仪只读了点儒家经典里给小孩子的书,如《孝经》、《小学》。学到了为何必须遵从“三纲”,以及对“五尊”(天、地、君、亲、师)怀有敬意。

 


邦梅也听过很多父亲和伯祖们求学时代的故事。张家不再寄那么多钱给日本念书的二伯祖和四伯祖后,两兄弟穷的不得不一次买一本书,读完以后,还给书店,再买另外一本,只买一条洗面巾,剪成两半来用之类的。


邦梅上学后,虽然可以买得起任何包书纸,却是班上唯一用牛皮纸袋包课本的人,第一条洗脸毛巾,也一直用到中间破了个洞才换,可见张家人的故事有多大影响力。


每次去旧金山的爷爷奶奶家,都会被要求拜谒二伯祖和四伯祖的陵墓。,有时候还会派去中国城中央的桥抄写上面的“五德”。


邦梅的妈妈也是教育家,经常就地取材给上一课,譬如讲到烤东西,就做分数加减。


邦梅的父亲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找了份差事,是在自助餐厅收集食客用过的餐盘和托盘。有几个香港来的男生曾经把食物倒在托盘上。故意给他弄得里面脏兮兮的。他们知道父亲的家人在中国曾是何许人物,说父亲只是好玩装穷。邦梅问父亲对此对待做何感想。父亲说,他把这整件事当做水过鸭背,不让它影响自己。

 


待幼仪的二哥和四哥学成归来,家里开始郑重筹划女儿的未来。于是,幼仪的母亲把相命婆召来家里,给十四岁的大姐算命。母亲和大姐跟相命婆谈完之后,都面漏忧戚之色。妈妈宣布:“相命婆说她得等到二十五岁才能出阁,要不然丈夫要早死。”


幼仪是二姐,就顶替了大姐论及婚嫁的位次。这就是幼仪成为徐志摩结婚对象的由来。


几年后。在幼仪嫁给徐志摩,并和他在英国团聚以后,大姐和幼仪婆婆变得非常亲密,在乡下一起打发时间,要么带礼物给幼仪婆婆,要么陪她打麻将,要不讲些上海各色人物故事给她听。幼仪离婚时,大姐二十六岁,还是自由之身。婆婆带着后悔的语气说:“我们当初说不定应该娶大小姐的。”婆婆的话并没有恶意,但人的命运就是这么奇怪,也许大姐才是应该嫁给徐志摩的人。


幼仪得知自己要结婚的时候,才十岁。幼仪非常想求学,可惜父亲虽然对儿子的前途高瞻远瞩,但没有足够的金钱操心女儿的教育费。


幼仪是家里四个女孩最在意教育的事,虽然平常忙着照顾小妹,但心里一直惦记着上学的事。在四妹半岁大的时候,幼仪在上海《申报》,发现一所名为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苏州女校刊登的广告。上头说,学生头三年上课,第四年实习,教低年级的学生,毕业时可以领到一张小学师资证书。学校教的是信使西洋学科,最好的是,一个学期只收五银元学费。食宿费、书本费、零用钱,甚至还有假日往返苏州的火车票钱。

幼仪说服了大姐一起,终于开始了学校生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