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库曼斯坦(以下简称土库曼),被称作“中亚的朝鲜”,乍一听会让人误以为这里封闭单调、不苟言笑。但当我们走进巴扎和餐馆,在街头与学生们偶遇,在古迹和赛马场当地人拉着我们合影……所有的疑虑都随之烟消云散。 事实上,“中亚的朝鲜”这一称谓更多的是在形容土库曼地缘政治上与朝鲜的相似,以及同样的神秘色彩。 ▲阿什哈巴德机场,宽阔而笔直的道路从机场延伸到市内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遍布各种纪念碑 刀尖上的先天地缘 为什么说土库曼在地缘政治上和朝鲜很像呢。打开地图,你会看到,土库曼北边和东边是相对团结友善的其它“斯坦四国”,南边是被前苏联和英美“重点盯防”的伊朗和阿富汗,西边是“争议的”里海(里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角力里海的三个最主要国家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尚未勘定里海疆界。顺便一提,这也是为什么在国际仲裁南海主权范围时,一贯支持我们的伊朗,那次没有支持中国的主张——因为中国对南海疆界的勘定如果被国际社会参照为判例法,会对伊朗在里海的主张不利,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诚如此行接待我们的当地领队Bava所言,土库曼处于一个政治上的高危地带。想想伊朗和阿富汗的境遇吧——前者先是曾经被英俄分治,又在美国的挑动下进行残酷的两伊战争,如今又时常被西方以经济制裁相威胁;后者更是遭到前苏联、恐怖主义、西方军事行动的侵扰。 不仅如此,土库曼还坐拥里海东部的石油,和排名世界第5的天然气储量(参见维基百科),其国土面积约等于四川省,人口却不到700万,可谓地广人稀,有一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感觉。 ▲著名天然气坑“地狱之门” ▲土库曼北部达什奥古兹遗迹 弱者亦是适者 有一点人们经常忽略:这个世界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强梁亦有覆灭的危险,同样,弱者也未必不能适应环境。这也是我们在谈论一个国家时,经常涉及的问题,即,这个国家选择的道路/政体可取吗? 在以西方价值观为舆论取向的全球环境下来看,土库曼的政治履历并不算漂亮——它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并且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基督教国家),上一任总统(也是第一任总统)和现任总统都有个人崇拜倾向。但我们能因此草率地断定这是个全错的道路、一无是处的政府吗?不能。 和平稳定的环境是一国发展繁荣的大前提,特别是像土库曼这样周边环境形势严峻的国家,它选择了一条“示弱、无争”的路来保全自己,1995年它成为了和瑞士一样的中立国,这个我们衔接在后面说。 土库曼与外界进行利益交换的最主要筹码就是天然气,主要出口方向有两个:一是向北卖给俄罗斯,以及经由俄罗斯卖到欧洲;二是向东走,从霍尔果斯进入中国(中国是土库曼2017年天然气最大进口国)。 由于土库曼工业基础薄弱,而天然气开采运输的技术要求高于石油,所以,对土库曼来说,卖家的选择很有限,基本上是“谁想来买,谁来投钱开采”。比如,早期的管道都是苏联时期修建,大部分天然气都往俄国输送,俄方一个不高兴就可能导致土库曼全年财政吃紧,所以其议价能力差,是买方市场。 如今,虽然中国大量采购土库曼天然气,但另一方面,拥有出海口、储量更丰沛、开采成本更低的波斯湾诸国,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且西欧、日韩等国均高度依赖海上运输,这对一个内陆能源出口国来说,是极大的不便。所以本质上对土库曼来说,依然是看买家脸色过日子。 不过这并不是盘死棋,有时候劣势中往往蕴藏着优势。诚然,买家市场会导致土库曼的天然气难以卖上高价,但谁又不喜欢廉价的天然气呢?土库曼就这样不挑食——不看阵营,谁来买我都卖,价格从优。 不光做生意不站队,在国际政治中土库曼也坚决不站队。苏联解体后,土库曼1995年成为永久中立国,一方面不抗拒美国主导国际秩序,另一方面也不刻意迎合美国,比如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阿富汗全境几乎都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中,而与之接壤的土库曼却是大片平原,美国想把土库曼作为陆军的前沿基地,土库曼凭借联合国承认的中立国身份坚决拒绝——让别国在本国有军事存在,是松动中立地位的第一步,于土库曼而言无异于自掘坟墓。在成为中立国十年后,2005年土库曼又退出了独联体,至此,算是撇清了与国际阵营的关系。 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之后,任何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随时可能沦为下一个牺牲品,而拥有中立国身份的土库曼,也算是平安上岸,避免了这趟浑水。 ▲吉普恰克清真寺,由法国投资8600万美元承建 土库曼立国27年,如Bava所说:“这个国家才刚刚起步,现在还不发达,很多事只能一步步来,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会赶上你们的(经济)水平。”土库曼的国家潜力有多大,笔者不敢妄语,但比起那些与之类似、却陷入动荡的国家,土库曼的现状也不失为另一种胜利。 ▲美人如斯,古迹中的一团火焰 ▲土耳其赠予土库曼的清真寺,圣索菲亚的迷你版 |
|
来自: 清风逸士FWH > 《乌兹别克斯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