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 楷书 楷书 行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59-窗-书论亦能误人(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59 每日一题 康有为在书论中抒发政论,未免观点偏颇。 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章树与豫树顺7年才能辨出)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连词:假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 “書贵瘦硬始通神”。但瘦金書是过犹不及。歐、柳恰到好处。某一个人的观点不能以偏概全。 每日一字 学写“窗”字,把几个异体字掌握好。

囪,在牆曰牖,在屋曰囪。象形。凡囪之屬皆从囪。窗,或从穴。 ,古文。 ——《說文》 囱,在墙壁上的叫“牗”,在屋顶的叫“囱”。字形像窗口之形。窗,这是“囱”的异体字,采用“穴”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囱”字。 ——《象形字典》 窗,象形。从穴,囱( cōng)声。“窗”本作“囱”(
cō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来灶突也叫“囱”)。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本义:天窗。——《汉典》 
【构造】象形字。古文像古代简易窗棂形。篆文讹近“由”形。“由”是古代竹木编织的圆形器具,与古代用竹木交叉做成的简易窗户相近。隶变后楷书分化为囱和匆二字。 【本义】《说文·囱部》:“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本义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是“窗”的初文。 【演变】囱,读chuāng,本义指①屋顶上的天窗。引申也指
②墙上的窗户:端正当~户。由天窗再引申,读cōng,就成了③灶突,即今之烟囱。由于“囱”后来专用以表示烟囱,墙上的窗户之义便另造了“牖”字来表示。天窗的意思则另加义符“穴”写作“窗”来表示。 ○牖,从片从户会意,甫声。读yǒu,本义指在墙上穿洞用木条交叉做的窗户:于以奠之,宗室~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执其手|户~。 ○窗,从穴从囱会意,囱也兼表声。异体作窓、窻、牎。读chuāng,本义指开在屋顶通光透气的天窗:凿~启牖,以助户明也。如今“窗”成了一切窗户的通称。 【组字】囱(匆),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囱归入囗部,匆归入勹部。凡从囱(匆)取义的字皆与窗户透明等义有关。 以囱(匆)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恖(忽)。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chuānɡ
形声,从穴,囱(chuānɡ)声,本义为天窗,开在房顶上的通光透气的洞口,引申为开在墙壁上的窗户。 【辨析】窗/向 这两个字都有窗户义,区别在于本义不同:“窗”指天窗,“向”指朝北的窗户。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这是“皎月临窗”的“窗”字,本为象形字。①是《说文》中古文的形体,像窗户的形状。②是小篆的形体,也像窗户的形状,中间有木格窗櫺(棂)。③也是小篆的形体,上从“穴”、下从“悤”,变得相当复杂。④为《汗简》中的写法,省去了下部的“心”。⑤是楷书形体。可见“囱”原为“窗”的本字。 《说文》:“囱(窗),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象形。”“窗”字本义就是“天窗”,后引申为“窗户”,沈括《梦溪笔谈·故事》:“自窗格引烛人照之。”所谓“窗格”即窗櫺(棂)子。一般说古代的窗有两种,一种叫天窗,如王充《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另一种叫旁窗,如《古诗十九首·之二》:“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请注意:在古代“窗”亦可代“囱”字用。如《广雅·释宫》:“其窗谓之堗(突)。”这里的“窗”应读作cōng,实为“烟囱”的“囱”字。现在“囱”与“窗”有了明确分工,不能相互代用。 ——(左民安《细说汉字》) 朝北的窗户及其他——“向”、“窗”、“牖”三字趣释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方向”的“向”,原来就是古代房屋墙壁上的通风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窗户的原形。甲骨文的“向”是“ ”,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同,其中“ ”像房屋的一堵墙,而“口”则是开的一个洞,就是今之窗,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许慎所说的“北出牖”就是向北的墙上的窗。许慎的说法是承毛亨而来的。《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谨户。”毛亨传:“向,北出牖也。”从《诗经》所反映的上古人的生活现实来看,辛勤劳动的农民们到了冬天才从田野间回到家里,先是堵塞墙洞,熏老鼠,把老鼠从家中赶走,另外还要把朝北的窗户堵塞起来,再在用树枝编扎的门上涂上泥巴,以此抵御寒风的袭击。古文字的“向”逼真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住宿的简陋。这“向”正是学者们所说的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既防风雨而且又透光的窗户。先民为了夏天房子里通风,在墙上打的一个不大的洞,当冬天来临之前他们就堵上了,北面墙上就再没有窗户了。 因为“向”是朝北的窗户,由此引申出“对着”、“向着”的意思。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意思是:于是黄河之神便转过头来,望着北海若神只是长叹。由“对着”、“向着”引申为“方向”的意思。“向”自从指朝北的窗户以后,再没有向指“所有的窗户”的意思方向发展,而是向着“方向”、“朝向”的意思引申,此后,“向”连“朝北的窗户”也不指了,于是古人又创造了一个“窗”字,取代了“向”的本义。 《说文解字·囱部》:“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在此条中许慎还收录“囱”的异体字“窗”,并解释道:“窗,或从穴。”还收录了“囱”的古文“ ”。从“窗”的古文来看,较之“囱”更为形象。古人穴居之时,无所谓墙壁,要使室内通风透气只能在穴顶开窗,这就是“窗”的最初义,即指天窗。后来人们在平地建起房屋,同样在屋顶开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窗了。这种在屋顶开天窗的建筑风格一直流传至今,甚至传入欧洲。 “窗”后来由“天窗”引申为泛指所有建筑物及车、船上的通风透光口。唐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许慎说“在墙曰牖”。他又在《说文解字·片部》中说:“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作注时说:“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开在墙上的能通风透光的窗。唐王维《老将行》:“茫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牖”由于有导光、导风的作用,即能将屋外明媚诱人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导入房子内,因此引申出“引导”、“诱导”等意义。如《诗·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其意思是老天就像那用壎和篪演奏的曲调一样吸引诱导着老百姓。有的人认为“牖”的“引导”、“诱导”这一意思是它通用为“诱”后产生的,这种说法是不很妥当的。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王力古汉语字典》

【259-窗-书论亦能误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