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找准首句 当同学们拿到一道句子排序题之后,应该先观察选项,看选项都把哪些句子当做首句,然后再看这些句子能不能做首末句。特别注意的是: 1.指示代词(如:这、这样、那、那样)不太可能出现在句首,因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2.关联词一般不太是段首句,而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相匹配的一项。 3.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因为例子常是证明某个内容,故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而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第二招:理清联系 通读了几个打乱顺序的句子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抓住相关词语理清行文脉络。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1. 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 2. 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第三招:对比差异 一般而言,通过前两步排除,答案基本上都可以选出来了,但如果此题难度较大,此时还无法选出答案,那么就进行最后一步——找出剩余选项中的差异顺序即可,如在这个选项中是①②,而在另一个选项中是②①,那么判断出这两句的顺序就可以把答案选出来了。 【例题】 【例题】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破解窍门】 1.确定首句。通过选项可以锁定①⑤句有可能为首句,而①句中出现了代词“它”,很明显不能做首句,排除A、B两项; 2.理清联系。发现③句中“从此,它变得沉默”,抓住“从此”这个指定代词,顺藤摸瓜找到使它变得沉默的原因即可,通过比较发现⑤句中“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就是使它沉默的原因,因此可以确定⑤③的顺序,而且两个句子是紧紧相连的,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 【习题】 【练习1】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宣布取消前任总统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 ③干细胞因其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受到全世界医学界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④2009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首次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 ⑤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很大的飞跃 ⑥现在人们已经发现,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心脑血管病、组织器官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都可能是干细胞数量减少或结构功能变异引起的 A. ③②①⑤⑥④ B. ①⑤③②⑥④ C. ③②④⑥①⑤ D. ①⑤⑥④③② 【练习2】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③⑤④①⑥ 例1.填入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