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巡吃人死守睢阳拯救大唐帝国是大义还是大罪?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恶猪王520 2018-09-17

 一片死寂的睢阳城头,竟然飘出了肉香。

  睢阳城上仅存的士卒,每个人都冷冷的盯着城头的那锅肉。

  “都愣着干什么?过来吃!不吃,拿什么来打退明天安贼的进攻”。张巡嘶吼着。扯着脸上的伤痕,文弱的脸变得狰狞。

  还是没有动静,南霁云看着近似疯狂的张巡,这位开元末年的探花,南八将脸埋入宽厚的双手,掩盖着痛苦和绝望,却无法止做那顺着指尖流出的泪。

  张巡说我带头,走到锅边,捞出一块肉大口的往嘴中送,吃得名将张巡,在死守睢阳时,曾经也当过这样的“食人魔”。

  张巡,河南南阳人,少时家境良好,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官运一直不顺,初为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后外放,任河北清河县令,在清河,张巡干得很好,公务员考核评定年年为优,但还是升不了,在清河当了十三年县令后,在天宝十四年,平级调任真源县县令(今河南鹿邑),继续干七品芝麻官。

  在真源,张巡压豪强,抓治安,治下民居业安,很受爱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面对潮水而来的安禄山胡人叛军,很多近百年没有打过仗的政府官员慌了神,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手下大将张通晤率兵进犯河南,相继攻克了宋(今河南商丘)、曹(山东曹县)等州,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看叛军势不可挡,准备举郡投降,并委任张巡为长史,迎接叛军。

  杨万石的旨令传到真源,张巡率全城百姓到帝庙哭拜,然后宣布起兵讨叛。

  真源是个小县,张巡筹集到的人马很微薄,仅千人。

  张巡带领这一千人马到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反抗叛军的单父尉贾贲会合,入驻雍丘。

  雍丘是洛阳通往江淮地区的要道,叛军要南下江淮,就必须占据雍丘。

  原雍丘令令狐潮早已投降叛军,后被贾贲赶跑并将其妻女杀死,令狐潮后率兵攻打雍丘,贾贲战死,张巡被奉为主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张巡多次击败叛军的进攻。

 

  张巡等人以数千之众,在雍睢一带坚持抗击叛军长达两年,歼敌近十万,使得唐朝财赋主要供应基地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为唐军最后组织反攻赢得了相当宝贵的时间。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

 

  浴血睢阳的张巡成为了大唐所敬仰的英雄,唐政府在大中年间就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画像置于凌烟阁,而在民间,张巡则被百姓所神化,据说战死于睢阳的张巡殉国时身首分离,芮城、邓州和睢阳三地百姓皆为他招魂而葬,他追封为“通真三太子”,而至今,关中地区仍然祭祀他为孝王,东南亚一带的海外华侨地区仍然有张巡的祭庙,

  然而张巡身上却拥有着无法抹去的历史“污点”,吃人,这是中国史料中记载不多的名人食人事件,张巡许远困守睢阳孤城,外无援兵,粮草耗尽,城中草皮树根皆食尽,于是睢阳城人相明代的王夫之就是持批判意见的,了认为张巡当在在粮尽的情况下更应该自杀徇城,而不应该以食人而死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名人介绍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

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试登高山了望,眼见敌骑已兵临城北。风尘漠漠不辨颜色,哪知道兴亡天意。

营门外星月低垂,鏖战正搅得天昏地黑。早晚更楼上,听远处横笛声声悲鸣呜咽。

【作品鉴赏】

《闻笛》是作者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岧峣本为高峻貌,此指高峻处,即高峻的更楼(尾联)上。虏骑指安禄山叛军。虏本是对敌方的蔑称,古代汉人诗文也常常用以指称北方的胡人等少数民族。安禄山是杂种胡人,部下多是胡兵,故称之为虏骑,亦以明其战争的不义性质。附,附丽、依附、靠近。

城阴,本为城的北面,此指城墙之下。句意:我试着登临高峻的城楼。只见安禄山叛军紧紧包围着睢阳城。颔联,不辨(一作‘不识’)、安知云云,有两种解释:一是清人沈德认为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阖语也,据此则不辨与安知为互文见义。语意是: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风尘色指平叛战争的艰危形势),何必询问天心的向背,一切都不能动摇我们杀敌到底的战斗决心!

二是后人认为不辨与安知连用,确是开合语法,主意是:如果我们不认识当前战事的惨苦,又怎能领会苍天在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因此我们要勇毅地完成大节啊!——这也是诗人自信心自强心的体现。两说都肯定了诗人不计个人安危和功业成败而抱定坚贞自不移、不可为不义屈(张巡语)的崇高气节和刚毅决心。

《闻笛》通过描绘睢阳守卫战的艰苦情形,歌颂张巡等在睢阳牵制叛军主力,保卫唐王朝的恢复实力都有重大的意义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城门一开就贴近边境的月色啊,艰苦的杀伐气氛像乌云弥漫在阵地周围。边月是边疆战场的月色景象。古代中国常在边疆一带抵抗胡兵入侵,边月遂为相关的惯用语。阵云,阵地上由于激烈战斗伤亡惨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云气也都异常紧张而危苦。事实正是如此。当时叛军在攻陷东都洛阳后,正挥戈直捣唐王朝京城长安;同时,安禄山、安庆绪都先后派大将尹子奇率军十多万连续围攻江淮地区,企图控制唐王朝经济供应的后方。

睢阳是唐王朝江淮庸调的重要通道,睢阳若失,安禄山就切断了唐王朝的命脉。所以,张巡等在睢阳迎头痛击尹子奇,牵制叛军又一主力,对挫败敌人阴谋,维护江淮安全,保卫唐王朝的恢复实力,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惟其如此,双方在睢阳的争战就十分惨烈。张巡在《谢金吾表》上曾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正与此诗互为印证。据《资治通鉴》记载:睢阳被围日久,士兵不及千人,皆饥病不堪斗,而且城中食尽,最后杀马、罗雀、掘鼠而食,但人知必死而无叛者。诗人在另一诗中亦写道: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其艰苦卓绝精神为历史所罕见。所以战苦阵云深乃诗家之史笔而非夸张。

《闻笛》既是悲剧时期历史风采的艺术展现,又是诗人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结联旦夕本指早晚,这里复词褊义,特指深夜。更楼即城楼。诗人与众将士一起日夜浴血奋战,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当然已无畏惧怕苦之心,因而就能听到无地传来的横笛之音。不义战争破坏人世之美,但坚持正义而战的人真理在握,心胸坦荡,仍在创造人世之美,维护人世之美,因而也能欣赏人世之美。对比历史记载,安史叛军所到处,大肆掳掠以至人物无遗,对老弱妇也孺皆以刀槊戏杀之,可见灭绝人性之叛军使人民遭受着何等惨痛的浩劫!同时,也可见酷毒的叛军终未能完全扼杀人民的正义之声包括这横笛悠扬高亢的艺术美之乐声。

有此结末一句,就使这首悲壮惨烈的战争之诗平添了生活的情趣而更耐人吟味。《旧唐书》说张巡兄弟皆以文行知名。的确,张巡是唐代诗云上为数不多的文才与武功兼长并美的诗人之一。《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却都很有价值。即如本诗,既是悲剧时代历史风貌的艺术展现,又是诗人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所以唐代韩愈、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等,都对张巡有过诚挚的赞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