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与纵横家有关的成语故事

 文献资料pzh 2018-09-17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齐国和秦国成了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国,此时,各国进入了“合纵连横”的特殊外交时期。“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指地理上南北纵向分布的各弱国联合起来,抵抗齐或秦的兼并;“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指秦拉拢与自己东西横向分布的弱国,联合进攻齐国或其他弱国,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开始的时候,“合纵”有时针对齐国,有时针对秦国。后来秦国实力不断发展,扩张势头十分强劲,成为其他六国共同的威胁。所以,“合纵”逐渐变成了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则是六国亲近秦国,把秦国当做靠山,保证自己的安全。

        人们将这些专门游说各国“合纵”或“连横”的人,称为“纵横家”,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和张仪。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邑(今河南东洛阳东)人,张仪是魏国贵族后裔,他们都曾是著名的鬼谷子的徒弟,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学成之后,首先到秦国劝说秦惠文王实行“连横”政策,争取六国亲秦,然后各个击破,一一兼并。当时秦孝公刚刚去世,秦惠文王杀死了变法功臣商鞅,内政尚需稳定。而且,秦国虽强,但在六国面前并不占绝对优势,一旦兼并不成,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虽然苏秦多次上书,最终遭到了秦惠文王的拒绝。

        由于在秦国太久,带的钱都快花光了,苏秦只好沮丧地回家了。苏秦穷困潦倒回家后,家里人对他非常冷淡,父母亲不理他,妻子只是埋头织布,嫂子不给他做饭。

        这种情况激励了苏秦,决定振作起来,奋发读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苏秦进一步研究了纵横术,同时分析了各国的形势。最后,他决定游说六国,让他们联合起来抵抗强秦。

        苏秦先让赵同意与燕结为盟国,然后一步一步地使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抗秦同盟。六国一致同意以苏秦为纵约长,并授予他各国的相印,让他来管理各国外交事务,六国以这种方式抗衡秦国,秦国不敢进攻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这种稳定的局面维持了十几年,直到秦国张仪以“连横”策略将其破坏。

          张仪投奔秦国后,受到秦惠王的赏识。公元前328年,秦惠王拜张仪为丞相,张仪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连横”策略。他游说魏惠王,使魏国首先破纵连横,接着,他以欺骗的手段,获得楚怀王的信任,破坏了楚国和齐国的联盟,然后逐步说服齐、赵、燕等国连横亲秦,最终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  

         与苏秦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前倨后恭》、《悬梁刺股》、《鸡口牛后》、《伤弓之鸟》、《食不甘味》、《不可同日而语》等。

         与张仪有关的成语故事有《积羽沉舟》和《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国“连横”失败回家后,重新振作起来,刺骨苦读,终于游说六国“合纵”成功,成为战国时代纵横学家代表性的人物。

       成语故事《不可同日而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二》。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成功的故事。

成语故事《前倨后恭》出自《史记.苏秦列卷》。苏秦的嫂嫂对苏秦的态度先傲慢(当苏秦穷困潦倒回家时)后恭敬(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成功,成为显赫人物时)的故事。

  成语故事《鸡口牛后》出自《战国策.韩策一》。苏秦游说韩国国君“合纵”抗秦的故事。

  成语故事《食不甘味》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苏秦游说楚国“合纵”抗秦的故事。

  成语故事《伤弓之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合纵”抗秦的故事。

       成语故事《积羽沉舟》出自《战国策.魏策一》。张仪去魏国说服魏王退出盟约,结好强秦的故事。

       成语故事《两败俱伤》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比喻争斗双方都受损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