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69岁!”——《邻人之妻》的追求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8-09-17

DS60917_p23_b_副本.jpg

▲《邻人之妻》[美]盖伊·特立斯著 木风 许诺译 世纪文景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带着点懒洋洋的心情,我打开了《邻人之妻》。

这本书的作者特立斯是一名职业记者。像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记者那样,他的志向是:要写得和小说家一样好。特立斯的书17年前就已进入中文世界,《猎奇之旅》去年已再版为《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当时的阅读体验是——离小说可是有点远。怀着八分狐疑,及两分对邻家美人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

当翻至第153页,压抑着兴奋我合上书页,想起多年前手捧奥威尔《一九八四》的那个下午,在某一页我也是这样停下。特立斯的小说家笔法在《邻人之妻》里终于向我展露峥嵘。这页写的是,一位偷情男士被人家的丈夫找上门来,坐在对方汽车里内心交战的一幕。此时的“悬念”出现得如此自然,毫不做作,你心甘情愿追随着,边读边凝神屏息,虽然心里完全明白,这一切都是作者的妙手经营。全书25节里,几乎每个大小人物的出场、转场、衔接都经过精心调度驱遣,人物与其所携世情如万花筒般旋转,离去又回来,若隐若现,微妙迤逦。

虽则是书写一角“性事”,此书所面对的却是一具庞大的具有时代感官与意识的浮雕,一个急剧变动中的宏观社会、文化图景,涉及的材料难以数计。在做了三年实地调查后,特立斯曾在打字机前苦思冥想良久,好几个月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不知道该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么组织材料,再加上小说家的万丈雄心,真是蜀道之难。特立斯的苦恼,想必每一个职业写作者都心领神会。阅读这本书,也是欣赏与学习一个精彩创作样本的完成。

DS60917_p21_b_副本.jpg

▲盖伊·特立斯

在美国,1960年代涌现的一批“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Novel,也被称为“新新闻主义”“文学性新闻”等)中坚作家群里,特立斯是今日硕果仅存的几位之一。运用对话、细节、场景、独白等小说手法再现真实事件,“非虚构小说”与今天中文语境里谈论的“非虚构写作”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不尽相同。它由当年这个群体的另一代表性作家卡波特发明,宣称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门类。有趣的是,卡波特、特立斯等“非虚构小说”家们孜孜以求的小说体写作与当初西方小说的兴起如出一辙。早期小说家们不满彼时文学因袭古典的旧习,要求书写活生生的现实经验,以与传奇、寓言等虚构故事区别开来。事实上,“非虚构小说”后来也确实被美国学者认为是西方历史小说的近代分支。

小说采写新闻事件,或新闻运用小说手法,新闻与文学冶于一炉其实并非新事。自16世纪近代新闻业萌芽直到现代新闻业兴起,早期的新闻报道一直与文学写作亲密混搭,报道与散文、小说基本不分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更是将“文学性新闻”一语推向前台。因而特立斯们心心念念的像小说家那样去写作,不过是还原了一切写作的原初动力:独创,“以一种别人从未写过的方式。”

《邻人之妻》的最后一节,出现了一个奇异景观,特立斯将特立斯对象化、客体化。作为一个被叙述的人物,作者在自己的叙述中泠然登场了。作家“特立斯”,俨然化身一位严肃内省的学者——既讲述故事,也揭示真理;既描述各种外在的可见事实,也绘出背后隐藏的逻辑、纹理。这正是《邻人之妻》不曾昭明的旨趣,特立斯本人亦未必承认的动机——比单纯追求某种写作风格更为持久、更为有力的人类知识生产与价值追求。因此,他才会像人类学家那样,一头扎进生活的田野,反复强调要“在场”;因此,当自己的作品被认为是“新新闻主义”的开端时,他认真解释,自己并没有在做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努力去讲述一个未曾被讲过的真相”;因此,当被问及研究采访与写作哪部分更重要,他明确给出答案,第一是研究,第二才是写作。

《邻人之妻》确实堪称特立斯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之一。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首次出版以来已经38年过去了,当年所展现的各种标新立异对今天的美国不再新鲜,但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它讲述的人与事,依然会让我们感到新奇与震惊。关于“性”,是束缚还是挣脱,乃一个社会整体变革的微观信号。它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我们如何看待“邻人之妻”,不仅意味着如何理解身体的生物功能及社会色彩,也意味着如何看待人与万物的关联、归属、意义。

《邻人之妻》也讲述了一个名叫萨丽·宾福德的人类学家的故事,她在1993年2月20日自杀,留下一封遗书:

致我爱的人们,

你们中大多数都知道我考虑离开已有一段时间了——不是出于绝望或消沉,而是出于让事情善终的渴望。我已足够幸运能有精彩的一生,一大群(难以置信的)朋友和爱人的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无比丰富。我不想让这生命在衰弱和依赖的日子里焦枯。我参加过足够多的赌局,知道在你们领先(或至少平局)的时候退出是明智的。你们中熟悉我生日的人会看出,我选择离开的日子让我可以有如下墓志铭:

永远69岁!

爱和永别,

萨丽

这封简短的遗书在尾声引爆,它表达的世界观高度、人生价值体验的独到、个体把握的自在自由,如深空中的焰火,璀璨动人,也是此书作为一部严肃社会科学作品的隽永个例。

作者:曾英编辑:朱自奋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