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8个常见心理学定义(上)

 四通书斋19 2018-09-17
此文多为概念、定义,建议收藏后阅读。

1
感觉
1)含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
时间上:此时此刻作用与感官的事物;
空间上:在感官所能触及的范围内,
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一般规律:
感觉的适应性
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性

3)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
感觉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感觉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
感受性
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

3
马赫带现象
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的现象。

4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额现象。

5
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其受到刺激时,在另一种感觉通道也产生感觉的现象。

6
知觉
1)含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现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
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常常和感觉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知觉对象,不同的人解释不同。

2)种类:
社会知觉,物体知觉,错觉

3)一般规律: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7
社会知觉
1)含义: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对自己所进行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包括:
a.是依据知觉者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b.是知觉者,被知觉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c.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结果。
d.它不是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将这些过程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认知活动。
e.它是对人的认知,不同于对物的反映。
f.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g.目的是为了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了解他人和自己,并依据这种了解做出恰当的反应。

2)特点:
选择性、防御性、显著性、完整性、心理惯性。

3)影响因素:
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知觉效应

4)类型:
自我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

8
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他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2)近因效应:最后(近)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以后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影响

3)定势效应:又称“心向效应”人们对一定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汉族昂太会对个体随后反应信息,加工产生影响
4)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人们用刻印在头脑中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评价人的依据

5)晕轮效应:由于对知觉对象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掩盖了其其他品质或特点
6)投射效应: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尤其当他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与自己相同时,更易于推己及人。

9
印象管理
a.又称为“印象整饰”,由心理学家库里、戈夫曼等提出
b.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人们试图去管理和控制让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c.每一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模式,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切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d.个体印象管理的动机水平取决于三方面因素:
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目标的价值期望给他人的印象与个体认为自己留给他人印象间的差异。

e.印象管理的技巧:从众、借口、道歉、吹捧、恩惠、沾光、自我推销。


10
自我知觉
1)含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以自我为认识对象,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
2)包括:个性心理与行为表现

3)产生方式: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产生
4)作用:调节作用

5)发展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里的自我

11
对他人的知觉
1)含义: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判断他人的动机、情感和个性心理活动,形成对他人完整印象的知觉。

2)影响因素:
对象本身外部特征;
知觉者经验,知识,价值观态度。

3)方法:仪表特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言语表情的识别、身体姿态表情的观察。

12
角色知觉
1)含义:指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知觉.

包括:一个根据某人的行为判定他的职业,
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

2)影响因素:
a.角色期待:社会对人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寄予一定的期望
b.角色冲突: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并非一个两个,而由于角色的要求和行为标准  的差异,彼此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或矛盾
c.人的习得能力,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性特色

13
人际知觉
1)含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

2)特点:
a.鲜明的情绪色彩
b.双向性:它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知觉者有一定的动机和价值系统,被知觉者也有知觉能力,察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并以此来修饰自己的行为

14
物体知觉
1)含义::我们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

2)类型:
空间知觉: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人对物质现象连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人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15
kappa效应
空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
1)由汉塞尔和西尔维斯特提出。
2)它说明:若在人的视野中,物体的空间间隔不同,那么即使以同样的时间间隔呈现两对物体,而人的感觉总是空间近的持续时间短,空间远的持续时间长。

16
Tau效应
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
它表明:当分别呈现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愈大,人知觉到的刺激空间距离也越大。

17
错觉
1)含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

2)原因:
感知条件不佳
客观刺激不清晰
强烈情绪影响
想象暗示
意识障碍

18
记忆
1)含义: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分类:
形象记忆型
抽象记忆型
情绪记忆型
动作记忆型

3)作用:
协调人的大部分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有连续性。

19
思维
1)含义:是人脑借助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2)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3)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4)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5)品质:是指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包括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6)作用: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20
情绪VS情感
1).情绪:是指身体对行为成功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2).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价值感。

3).联系:
a.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基础与外在表达。
b.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变化支配情绪,情感深度决定情绪表达的强弱。
c.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区别:
a.情绪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b.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5)实质: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肇因。

6)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1
意志
1)含义: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2)性质:目的性、能动性

3)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
执行决定阶段: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4)心理结构:
a.期望:一个人在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期望的结果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b.抱负水平:是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
c.心理冲突

5)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6)分类:
(冯特)冲动动作:由一种动机引起的。
有意动作:有两种动机存在,而由清晰有力的动机引起。
选择动作:存在对立的动机,动机斗争后选定的动机引起。
冯特认为,选择是意志的一个基本特征。

22
心理冲突
在形式上的分类:
a.双趋冲突:又称“正正冲突”,即个体内心共存有两个目标,而且它们同样有吸引力,但因受到实际条件限制,只能两者择其一。
解决方式:根据实际条件果断取舍

b.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即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危害性的事情,它们可能引起相差不大的不良后果,而个体只能摆脱其中一个。
解决方式:两害相权取其轻。

c.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即个人为了实现某个极有意义的目标,但又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时,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而且其结果可能胜负参半
解决方法:从长远着想,舍利取义。

d.多重趋避冲突:即个人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或情景,它们既有利又有弊,很难做出选择,因而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23
个性
1)含义: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

2)性质:
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
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统合性和功能性。

3)个性心理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

4)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罗撒克的人格分层理论;卡特尔的特质阶层说;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5)个性与管理:
知人善用;
因材对待,因材施教;
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24
气质
1)含义: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它不受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影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特征。

2)气质的类型理论:体型说、体液说、四根说、激素说、血型说。

3)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正确认识人的气质;
气质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
了解员工不同的气质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教育;
气质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

25
性格
1)含义: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表现。

2)特征:
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情绪特征: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3)性格的类型: 奥尔波特的性格类型理论;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分类。

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a.性格的形成因素:遗传作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
b.性格的发展特点:内涵的发展,发展的连贯性,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发展曲线。

26
能力
1)含义: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2)表现:在相同情况下,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的差别。

3)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创造性能力和再造性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4)能力结构理论: 二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智力理论、智慧结构理论。

5)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早晚、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
6)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比奈能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能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量。
创造力测量:20C60Y芝加哥大学首创。

7)能力与管理:
掌握特殊能力的要求。
掌握能力阈值,协调人机配合;(能力阈限是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恰好具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水平)。
因人而异,量才录用。

27
态度
1)含义: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特征: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间接性。

3)功能:适应功能、防御功能、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求、知识、社会影响、人格特征、个体经验。

5)态度形成阶段:顺从—认同—内化(美国凯尔曼)
6)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学习,影响耐力。
个体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态度改变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信息沟通理论。

28
登门槛效应
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29
价值观
1)含义: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分类: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格雷夫斯的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