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太极?——2700年前第一部解读易经的书12

 老茶树ieh6s3ds 2018-09-17
易经实修
读经运动风靡全球,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


要想学《易经》,就要去读《易经》原文,也要读老徐的这些文章。


它们很生涩难读,但没有捷径,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有一天豁然开朗。


老徐是读懂《管子》才读懂易经的。《管子》不但是人类现存第一部书,也是第一部用文字解读易经的书。


这是老徐第一个研究发现的。


上一篇写了阴阳。 论阴阳,就不能不讲到太极。《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阴阳这一对概念,除其相对的属性外,还具有很多特性,想要进一步搞清楚《周易》那些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我们还要将这些特性一一了解。古人研究阴阳的特性得出了很多心得,为了形象地体现阴阳的这些特性,古人发明了太极图。

         

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了“人极”的观念。《太级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并引《易传》之言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人极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这分别了太极与人极,可以说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图的形态发生过很多变化,这也是从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漫长过程。今天大家经當见到的“太极图”,其形态,是在明代才最终定型的。这幅图的构成,大体上说,一个圆形,内部均匀地分成了黑白两个部分,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在黑色与白色部分中间,又分别有一个性质相反的圆点。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圆点,看起来好像一对眼睛,所以太极图在民间也被称为“阴阳鱼”,那两个点儿被称为“鱼眼”。


看到这幅图,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区分阴阳的中间界限是一条“s”形曲线,而不是一条竖直或横直的线?这便是太极图所反映出来的阴阳的第一个特性:阴阳是永恒运动着的。因为阴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始终都处于斗争之中,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永不静止。


阴阳的第二大特性也是由运动而来,即阴阳的力量不见得是永远对等的。这一道“S”还告诉我们,阴阳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有时候阴多一些,有时候阳多一些,而并非总是势均力敌的。如果把阴阳互动比拟为一种角逐,那么不仅没有永恒的胜利者,也不会有绝对的失败者,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彻底取代另外一方。《周易》认为,没有绝对阳的环境,也没有绝对阴的环境,这叫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必须同时存在,当某一方的力量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另一方就势必相应增长。否则若某一方彻底消灭了另外一方,那么这个物质就不复存在了。

         

第三个阴阳的特性,就是那两个“小眼睛”。在属于阴的阵营中,偏偏杂人了一丝阳,而属于阳的阵营中,也偏偏嵌入了一丝阴。古人用这个图象告诉我们阴阳的另一特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道德经》里面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往往看似祸的事情,里面潜伏着福,看似福的事情,里面潜伏着祸。

         

太极图是“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陈抟所传,也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它形象地表现了阴阳相克相生互相转化的过程。《管子》也用文字描述了“太极图”。《管子·宙合》:“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闲,不可名而出,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这两段话讲的是两个不同范围的问题。“宙合”讲的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灵气”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即主观的反映。一个“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一个“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二者意思完全相同,表明物质与意识二者存在同一性。

         

这是先秦广泛流行的学术思潮,《易·系辞传》描述:“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宇宙间万事万物,从客观到主观,都包括在内了。先从圆形天象的无限大说起,“以言乎远则不御”就是四面八方地向外扩展,毫无局限阻隔;然后,讲“O”以内的负无限大。“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即近,无限地向内接近中心,是相对的静和正,前者就叫“其大无外”,或作“大之无外”;后者就叫“其细无内”,或作“小之无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