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属江浙鱼米之乡,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经济殷实,文化昌盛,历来是大族聚居之地。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559个姓氏,均为单姓。人口万人以上的22个,千人以上的90个,百人以上的156个。 那么 嵊州的十大姓氏又是哪些呢? 张 张姓为嵊州的第一大姓,但究竟是哪一支张氏的先祖最早来嵊州大地繁衍生息已经无从考证。据小编查阅资料发现,从现存的嵊州各支张氏宗谱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南宋魏国公张浚之后,张浚在嵊州的后裔可分三派。 南宋魏国公张浚 一、是其长子张栻的后裔,主要有: ① 长乐镇雅张张氏:根据宗谱记载,其始祖为唐朝元和状元张又新,出任会稽郡守迁居绵竹,传十世至张旸,任剡县县令,居宦磡头,卒于任所,其子张奎自宦墈头迁居剡西雅张 ② 三界清水塘派:根据宗谱记载,张栻之孙,束三公讳锡,字易金。宋承奉郎,迁居绍兴府山阴县之余贵庄(今马山镇桑余村)。其子万二公讳赟,字惇美,在宋端平年间,抛弃官职(宣义郎),在家读书赋诗、游山玩水。一次偶尔间经过今友谊陈村之后岩山,见此地众山迥绕,林木茂盛,环境幽雅,顿生流连之心,遂将全家迁来后岩落业。 ③剡湖街道南山塘派:据沙园记载,始祖魏国公张浚,护驾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杭州,其曾孙张辕又迁居嵊州城中,再传五世至张永旭转迁南山塘,永旭生六子,其第三子张溋再徙居沙园。 二、是其次子张杓的后裔,主要有: ①三界茶园头、浦口上林、仙岩岙底、崇仁新官桥、应桂岩、裘岩一系张氏。本支张杓后裔,自张杓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后,以此为基繁衍生息。张杓生三子,张琜(球)(1157—1230)吏部尚书,张珍(1169—?)兵部左侍郎,张玖(1163—?)刑部尚书。张珍和张玖迁湖州。张玖之孙张祉分居嵊邑五都上林,祉长子后两世,有张勤自上林分居剡西珏芝。后三世有张霞自五都上林分居下家岙(岙底)。 ②剡西雅堂派,今甘霖镇马塘村。其远系先祖为汉朝张良、唐朝张九皋。宋魏国公张浚次子张杓的孙子张坚为台州府尹而宦居黄岩。张坚曾孙元舜迁居琵山后其九世孙茂略迁居剡西雅堂。 三、是幼子张翼的后裔。张翼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今杭州)后,在淳熙年间(1174~1189)由临安隐居剡城集贤坊(今剡山小学一带)。其后裔分居城中、石磺下路头、鹿山街道孟爱、莲塘、花田胡公庙等地。 王 王姓为嵊州的第二大姓,由于现有资料不多,小编通过查阅各方资料,总结了嵊州金庭王氏、南岙王氏、剡溪王氏、石璜王氏、东林王氏的由来。(资料不全,如有错误请见谅) 一、嵊州金庭王氏。始祖王羲之,字逸少,号谵斋,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自琅琊迁于会稽,为内史,后隐于金庭,卒葬瀑布山。 “书圣”王羲之 二、嵊州南岙王氏。“南岙王氏”主要由南岙、大王、箬岭、独山、王舍岗、石坑、里大山、外大山、唐岙、陆康等许多村庄构成,都姓王,是王羲之后裔,同一个宗族,统称“南岙王氏”。南岙王氏的始祖为王煤,从新昌长潭迁来,他是王羲之的24世孙,王献之的23世孙,王超之的18世孙。 另有说法为,南岙始迁祖名王祉,其子仁美为南岙祖,据宋熙宁四年(1071)左丞相郑德源《琅琊王氏家谱序》中写道:“闲游嵊嶀顶南,见一平地,阔有二亩余,造一羲之亭,面朝剡溪,面北看得灵芝乡,隐于箬岭下,七星之相,九龙之地,可作住场,而宁九县尉长子百十府君讳祉者,同子千廿三公、廿四公遂迁于此居焉。” 三、嵊州剡溪王氏。据剡溪王氏宗譜(嵊州)记载:始迁祖为王铚,字性之,号雪溪居士,南宋时自安徽汝阴县(今属阜阳市)驾至临安,羡剡溪山水之胜,迁居浙江嵊县(今嵊州市)灵芝乡上舍村(今仙岩镇王舍村),王铚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得到常贩荐举,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王铚撰有《雪溪集》,雪溪即剡溪,因王子猷雪夜访戴而名。可谓王铚钟情剡溪、倦恋剡地山水之情昭然。自王铚始,王氏就在剡地繁衍生息,“我家住在剡溪曲,万壑千岩看不足。却笑当年访戴人,雪夜扁舟去何速?” <雪溪集> 四、嵊州石璜王氏。先祖王维承于元代末年,为避战乱携带家属来此,见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而世其家焉;并以“盘石相安”之义,名其地曰石王 五、嵊州东林、平溪王氏。嵊县东林村是王导第59世孙讳令谋,於北宋元丰(960)十二月,因想念王羲之后裔在剡(嵊县),遂迁平溪(今华堂村)落户於岩头,是为始祖。61世孙王仁寿於宗至道三年(997)分居於东林,是为东林村始祖。 陈 陈姓为嵊州的第三大姓,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如同其他姓氏一样,嵊州陈氏其源流派别也是各有其宗,不尽相同。 嵊州陈氏,就已知的有以下数支: 一、为南宋山阴令陈铨之后。陈铨,字辅国,原籍安徽歙县。宣和间任山阴县尹,谢事后于建炎丁未(1127)徙居剡之浦桥。铨生昱,昱生贤,贤有曾孙名淦,由进士授宁海县令。元兵南侵,全家殉难,唯一子廷铨就学僧舍得免。廷铨的曾孙——均顺,迁至坂头,今三溪,上陈,下陈,西坑陈氏均为其后裔。 二、为南宋咸淳进士处州佥判陈圣之后。陈圣(1230-1268),世居江州德安。圣生二子:颐,顺。颐生三子:国珍,国钧,国泽,国泽从事转运司。顺生二子:国光,国美,国光(1292-1382)于元为进士,官大理寺卿。国泽,国光因爱剡中山水,迁其祖墓与嵊,并悉迁其昆弟在处者,居于嵊城东隅鼓楼下。 三、为元宣议郎陈守仁之后。陈守仁,元至大时官宣议郎,去职后自郑家岙徙剡北德政乡后岩(即陈村),为今陈村陈姓始祖。 四、为陈覸之后。陈覸,字彦成,其先世有陈孺文,籍四明,任后唐,官端明殿大学士,晚岁致仕后游天台,途中以病留养,定居新昌桂山。传五世至陈元中,进士,中宪大夫。元中二子:德清,德深;德清字仲和,官御史中丞,居新昌平湖。德清再传七世至彦成,始迁嵊灵山乡官园,为官园陈姓始祖。 五、为清陈士祥之后。陈士祥,其族奉南朝梁主陈霸先之父为一世祖,陈霸先之兄陈奎元为二世祖,三世祖始安公始徙湖州安吉,六世祖康伯后裔分徙东阳,天台,二十一世祖陈亢字子禽,迁义乌石楼。子禽再传三十世至陈士祥(1747-1791)于清乾隆间迁嵊下路西。 六、为陈璖之后。陈璖,字循远,号永孝,婺州义邑大陈人。南宋绍兴三年进士,授绍兴府主薄,遂卜居斗门鼓楼下。其三子陈鐩生一子陈整,字正乾,官至翰林学士,生二子:陈昌、陈隆。昌为大理寺评事,隆为宋开庆间状元(未见于正史)。陈昌生一子陈会。陈会生五子,长朝仁、次朝义、三朝礼、四朝智、五朝信。陈朝智,字延清,号泉川,进士授江山知县。传八世孙陈良玉在明万历年间迁嵊州城北竹山。 周 周姓为嵊州的第四大姓,由于现有资料不多,小编通过查阅各方资料,总结了嵊州开元周氏、定山周氏、剡西周氏的由来。(资料不全,如有错误请见谅) 一、开元周氏。开元周氏始祖周奭(shì),字仁普,號建元,北宋景祐三年(1036)携夫人林氏及子周谊嘉等自婺州府城(今东阳县玉峰乡查隩村)迁居剡县开元村(今嵊州开元镇)。 二、定山周氏。据宗谱记载,定山周氏系淮岩派,第三十三世“世恩”公于明朝年间从邻近的东阳古塘迁徙今地,定山而居,卜筑于枫树下,遂为定山周氏始迁祖,所居之里称为“定山”。 三、剡西周氏。剡西周氏出自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敦颐公原名敦实,避宋英宗讳改焉。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故居濂溪而名之,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据该支《剡西周氏宗谱》记裁,濂溪之后有周公讳通甫者,以著作佐郎出守滁州,从驾南渡,徙居杭城。南宋以来,代有闻人。遭元兵燹,宗人四散避乱,有徙于湖州之乌程者;有徙于姑苏之崐山者;有徙于山阴之前梅者。而成一君携其子承祖徙居剡溪之成俗坊,父子继登仕籍。 钱 钱姓为嵊州的第五大姓,嵊州钱氏共同的祖先是唐末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国王钱镠,谥武肃。吴越国位于今浙江全境及江苏的苏州(含今上海等地)和福建的福州。地域虽小,但有国时间最长,先后达72年,历三世五王。这五王是钱镠及其七子元瓘、元瓘的六子宏佑、七子宏倧、九子宏俶。因“宏”为避宋高祖讳才去宏,单名俶。所以各地钱氏宗谱都从武肃王为第一世算起。 ![]() 小编经查阅资料后发现,嵊州钱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支: 一、剡源钱氏。始迁祖钱奎,是惟演的长子暧的孙子。惟演是俶的第八子,官居右屯卫将军、赠太师令、兼中师令。暧于宋真宗时特赐進士及第,官至兵部郎中太常卿,配妻郭氏,是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生七子,第六子景绚,宋神宗元年(1068年)拜左藏库史,未几卒于官廨,只生一子名奎。 奎生于治平丁未(1067年),宣和六年(1124)以祖荫拜越州司理参军(掌狱讼的官),值靖康之乱(1126年),北宋都城陷落,徽、钦两帝被掳。翌年,宋室南迁于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开始。时,奎仰望北方汴京,已无家可归,只好带了家眷出走,先到暨阳(今诸暨)江藻安顿下来。后来奎又游览到嵊县剡源乡崇安里(今剡源水库的地段)属西白山东麓,看到这里名山拱峙,秀水重环,风景特佳,遂按当时风俗,相其阴阳,审其四象,筑室其中。 ![]() 二、长乐钱氏。始迁祖钱值,是惟演第七子暐的后裔,暐生七子,第四子景尧,有志好学,作文词达理充,如长江巨河沛然,莫能御之,历奉直大夫利州安抚史,知兴元府。景尧生三子:稔、稹、稵。第二子稹生两子:介之、仝之。 介之字畿仲,生于宣和元年(1114年),是武肃王第八世孙。介之初任福州罗源县令,政多茂绩,继任婺州推官(主管司法)。因其妻薛氏有奁田(陪嫁的田产)15顷在嵊,遂于淳熙四年(1177年)带了三子植、幼子楷历览会稽上游剡川,见长乐阳明里这块地方(即今长乐镇驻地),西有太白山,南有芦雪峰,山势奇异,中间是一大平原,景色宜人,就命植和楷卜筑土库台门(大约在九曲路地势较高的地段),相传此宅就是长乐太公始迁古宅,宅旁还有土库井。 朝奉郎钱植,字德茂。卜居长乐后,继承家业,克自勤勉,言行循规蹈矩,对人恭敬有礼,儒林俊彦称其为世家典范。 ![]() 三、剡东钱氏。是驸马景臻之后,惟演的第六子冀国公暄,字载阳,生于天禧二年戊午(1018年)。暄的第七子景臻,生于至和二年(1055年),于熙宁七年(1074年)娶仁宗第十女(昭淑贵妃周氏生)秦鲁贤穆明懿大长公主。生有四子:忱、愕、愐、恺。据《剡东钱氏宗谱》载,恺传至第10世华祖,华祖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乐剡川之胜,自江西安吉徙剡忠节乡(今北漳)定居。 四、北漳钱氏。始迁祖为啟明,是武肃王第二个儿子元玑的后裔。啟明约于康熙时大约在1710年左右,从九里马家埠迁来剡东北漳镇。啟明传必大,必大传其彬,俱以耕凿为务、勤俭持家。至32世谷庆者,善经营,置产业,家有箱仓之积,田有阡陌相连,里中称小康。 裘 裘姓为嵊州的第六大姓。这次主要介绍嵊州的崇仁裘氏,目前,嵊州崇仁镇是世界上最大的裘氏聚居地,对全国裘姓而言,嵊州市裘姓即占全国五分之一。以崇仁裘姓而言,则要占全国裘姓四分之一,崇仁裘姓包括移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县和港、澳、台及国外在内共2.5万人,占嵊州市总人数的百分之三,自古以来是嵊州望族,阖县大姓,闻名省内外。 ![]() 裘永昂 迁居崇仁始祖裘永昂,行万廿二,字于乔,号伴云。公元1022年3月1日出生于绍兴云门斗邱。系绍兴义门裘氏21世孙。公元1041—1048年间,入赘剡西下园商家。公元1068—1077年间,卜居崇仁上街八角井边。因三子太子太傅移忠、幼子青州太子太傅助教移孝,敕赠左宣教郎。卒于公元1103年四月初四,享年八十二岁。 马 马姓为嵊州的第七大姓。马姓是嵊州世居大族,遍及全市21个乡镇(街道),且马姓人才辈出,如人口学家马寅初、国学大师马一浮、教育部长马叙伦、围棋国手马晓春、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等皆出嵊州马氏。嵊州马氏主要集中在谷来镇、崇仁镇、鹿山街道、甘霖镇、剡湖街道、长乐镇、仙岩镇、浦口街道、竹溪乡等地。谷来镇的马村是嵊州乃至绍兴市绝大部分马姓村落的发源地,至今已有1115年的建村历史。 ![]() 嵊州马姓源出有二:一是陕西扶风马氏,二是何姓改马。 一是陕西扶风马氏。嵊州马氏除竹溪乡上周村马氏外其他均出陕西扶风。据唐元和七年(812)《元和姓纂》载:“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由此可知,马姓远出嬴姓,近自赵姓,形于战国,远祖伯益,始祖赵奢,即马服君是也。 黄帝十世孙伯益,因养马有功被赐“赢”姓,伯益再传十世至造父,因平“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封赵城于他,其后乃以封国为姓,遂得赵姓。造父廿九世孙赵奢因军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只会纸上谈兵的长子赵括在长平之战全军覆灭,不久赵国被秦所灭,赵奢幼子赵牧之子赵兴以长平之战败而亡国为耻,即以祖上封号为姓,曰“马服兴”,其后省去“服”字,乃有马姓。 ![]() 马服兴五世孙马何罗迁居陕西省扶风县茂林成欢里(即今西安市扬陵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旧名马服村,民国时改今名,原属扶风县管辖),成为扶风马氏,堪称望郡。 后马氏一支迁居会稽城南十里卜居,名曰所居之地为马家埠,值五代鼎革,有华公祖因避石晋之乱,迁居剡北富顺乡(即今谷来镇一带)城后坂名曰所居之地为马村,为马村始祖。 ![]() 何铸 二是何姓改马。嵊州竹溪乡上周村马氏是由“何姓”改“马”发展而成的。北宋时期,余杭县西南有名何铸者,字伯寿,元佑三年(1088)出生,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先后任秘书郎、监察御史,累迁御史中丞。其为耿直忠贞,在审理岳飞一案之中,不屈服于秦桧权势,为岳飞伸张正义,后两次出使金国,也不辱使命。他看到奸臣当道,国运不济,吏治腐败,遂辞职隐居。他一生清廉,居无定所,飘寓各处,常住寺观。时上周村附近的王院村有建于唐乾符三年(875)的灵岩寺,何铸及其家人寓居于此,后经上周等地,遂家于此。又恐秦桧党羽追害,改用他姓。因时嵊州西北山区马姓声望显赫,为大族,且望出扶风,遂改马姓。 黄 黄姓为嵊州的第八大姓。截至2002年,嵊州市有黄姓人口20123人,在全市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八,小编由于资料有限,今天先着重介绍谷来黄氏和北漳黄氏的由来。 一、谷来黄氏。谷来镇黄姓人口在各乡镇(街道)中位居第一,有4722人,是谷来镇继马姓之后的第二大姓氏,主要集中在谷来二村、砩头、黄尖岭下、黄尖岭等、里塘坞、富里岙、吕岙、竿竹山、石硬、高脚峰、田良等十几个村庄,其中谷来二村为最大的聚居村落,迄今将近900年历史。 根据清道光廿三年(1843)黄吉庵、黄离照重修的聚斯堂《谷来黄氏家谱》记载:谷来黄氏系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首领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后裔有14支,黄氏为其一。商末周初,黄氏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故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所灭,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这一支黄氏成为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战国后期,以黄歇公为代表的黄氏家族首先崛起。 ![]() 黄歇的后裔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到了东汉,有黄况者以孝廉起家入仕,官居河南叶县县令。黄况有一子,就是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和“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说,都说明了黄香的孝道。黄香(18-106,黄帝八十一世孙),字文强,出生在江夏安陆,汉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郡内水灾,以俸禄及所得赈济贫民,竟被免官。数月后卒于故里,年五十四,被尊为江夏黄氏始祖。 ![]() 黄香 黄香三十二世孙黄晋卿之次子黄钺,字武仲,国学生,累官吏部司封郎中,授朝清大夫,配石氏,生汝砺、汝楫、汝霖三子,葬诸暨孝义四十三都小际里上斯清凉寺。 ![]() 黄钺长子汝砺,字国香,配罗氏,继娶高氏,官居剡县宣谕使,生千五、千十、千十二、千十三、千十四五子,为避睦寇方腊之乱,于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正月由诸暨孝义迁嵊县谷来西川黄石潭官园宅,卒后归葬诸暨孝义小际里。因此,黄汝砺成为最早迁居谷来的黄氏之祖,其五子复迁会稽东浦、孟葑、山阴西庄等地。随黄汝砺迁居谷来的还有其侄孙黄康国,因黄康国子孙定居谷来,故被尊为谷来黄氏始祖。 二、北漳黄氏。据五桂堂《剡东北庄黄氏宗谱》载:“……至六世祖讳演过剡东之北庄,见山川之秀丽,令子讳彦营建别业往来其间,厥后徙居焉,遂为北庄之黄氏祖。”另有宋代《黄柽墓志》言:“公讳柽,字圣舆,系出金陵。五季天祐中,有为明州刺史者终遂棲于鄞之隐鹤坠,邻剡因营别墅,往来其间,子孙后家焉,故号北庄黄氏。……” ![]() 黄晟 黄氏姜山始祖黄晟隐居于宁波鄞县姜山,直至第7世黄彦(公元1026年—1108年),出生于鄞县鄞塘乡上张九房,官拜吏部尚书。后来,他告老还乡,游历四方,途经济渡到北漳,就决定在这块山明水秀的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彦公遂为北漳黄氏之始祖。 郑 郑姓为嵊州的第九大姓。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 宋时郑氏祖先郑敦仁避乱南渡居嵊县长桥。近代著名画家郑午昌便是长桥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位郑氏杰出人物: 一、郑化麟 邑侯郑化麟,字文兆,号芝山,明代嵊县人。据《民国嵊县志.卷十四.人物志.乡贤》记载,化麟居德政乡(今三界蒋镇长桥一带),自幼聪慧好学,由拔贡登万历癸卯顺天乡试,以父老思禄养而乞职,授弋阳县令(在今江西),甫除职而父殁,后补诏安县令(今属福建漳州) ![]() 功德碑 在他任上时,建诏安报国寺,又在南山小峰培土修塔,下宽顶锐,顿成耸秀之观。与屹立在县东南海边腊洲山上的祥麟塔文光辉映。据传,在小峰培土后的百余年间,诏邑之科第就“稍稍蝉联而起”,人才辈出,誉称“海滨邹鲁”。化麟辖诏安为县令期间,虽官小位卑,却能体恤百姓,安沙利民,任劳任怨,是一位难得的贤官,他有功于民,历史不会忘记,功德载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化麟恪守庭训于官,再升为广信府(江西,治上饶)同知。(明代府同知,授正五品,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同知与通判并右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他体恤民情,减免徭役,后迁常德通判,减商舶税,职司诘盗,冒险抓捕盗贼首领共计十八人,终致积劳成疾,遂解组归里,八个多月后即卒,实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郑午昌 郑午昌(1894年—1952年),名昶,号弱龛,别署且以居士、丝鬓散人,嵊县三合乡(今嵊州三界镇)长桥村人。 ![]() 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创汉文正楷字模。致力画史画理,著作有中国画学全史(书成於一九二九)、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研究、画馀百绝等。 组织或参与蜜蜂画社、中国画会、寒之友社等艺术团体,十馀年如一日。后与画友汤定之、张善子、符铁年、谢公展、王师子、谢玉岑(谢逝世后由王启之补)、张大千、陆丹林等,结为九社。 著作之馀,兼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国立艺专等教授之外,又以鹿胎仙馆名义,招集有志治艺之青年,研究国画,成材者数十人。山水、花卉、仕女,不拘一格,尤工山水,时而松秀,时而苍郁。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朋辈戏以郑杨柳呼之。馀事诗词,清新可诵。印有山水画集。卒年五十九。 徐 徐姓为嵊州的第十大姓。徐氏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 ![]()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 《剡北白岩徐氏宗谱》中记叙:克成公游猎大斗山,腹中已馁,突然有饭颗成团,从石罅中出,拾而啖之,因仰观山峰秀丽,层峦叠嶂,心实爱之,遂斩竹插地而祝曰:是无根之物也,若能生活,吾当卜居于此。越明年复至其处,竹果生而笋且出矣”,于是在剡北白岩居住发族,至今有白岩、上白岩两个自然村,同属嵊州仙岩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