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917期:左侧胫骨上段血管瘤

 影像吧 2018-09-18


左侧胫骨上段血管瘤

【病史摘要】

女,60岁,左膝隐痛6个月。




【影像表现】

X线平片(图A)示左胫骨上段髓腔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条状高密度影穿过骺线。病变区密度欠均匀,高密度影内见正常松质骨髓腔及纵形排列的骨小梁,呈层状或栅栏状改变,局部骨皮质变薄;轴位CT平扫(图B)示髓腔内条片状致密影,其间夹杂正常骨小梁影,呈“网眼征”T1WI(图C)示病灶大部分呈条状及片状低信号影及局部小条片状高信号影,T2WI(图D)示病灶整体以稍高信号和低信号混杂为主,病变未突破骨皮质,骨外形无改变,无显著膨胀感,无明显骨膜反应,邻近肌肉内见少许条状 低信号影。

【影像征象分析】

平片及CT示该病灶为髓腔内一栅栏状或网格状高密度病变,提示粗大骨小梁或骨棘结构。病灶边界清楚,膨胀不明显,未见骨膜反应、皮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MRI上以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信号混杂,病灶较为局限,提示良性病变。故首先考虑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1.内生软骨瘤本例平片和CT图像上的条片状高密度可理解为钙化性密度。但内生软骨瘤好发于短管状骨,一般为干骺端偏心生长,呈稍膨胀性或分叶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影,内见沙砾状、环状钙化。本例病灶无膨胀性,无低密度区,栅栏状高密度,这些特点不符合内生软骨瘤。

2.血管瘤条状纵行致密影,呈栅栏状改变,可解释为粗大之骨小梁和骨嵴,加上病灶较局限,其内以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血管瘤应首先考虑。

3.骨梗死尽管骨缺血性梗死多见于骨骺,但长管状骨的梗死文献亦时有报道,多见于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形态上可呈带状、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通常为地图样改变。其内密度和信号改变多样,与梗死的时期密切相关。梗死内的高密度多为骨质硬化、死骨和钙化所致,呈不规则形,散在性分布。本例呈栅栏状或网格状,与之不符。

影像诊断:左侧胫骨上段血管瘤。

【最后诊断】

穿刺活检:获得红棕色样组织。镜下见扩张之薄壁血管及血管窦,并可见骨小梁结构。病理诊断:骨血管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骨血管瘤是发生于骨内的原发性肿瘤,其发生率占全身骨肿瘤的0.1%〜0.6%。可发生于任何骨骼,以脊柱、颅骨多见,长管状骨少见。中老年多见,常无症状。偶有局部肿胀和疼痛。

本例病灶的特点为:①跨骺线生长,此征象文献报道少见;②典型的栅栏状改变,与发生于椎体的血管瘤相似;③皮质变薄,无破坏,无膨胀性;④病灶局限,分界清晰。本例在MRI以混杂的长T1、稍长T2低信号为主,这需要和中晚期长骨骨梗死鉴别,后者的低信号主要分布在梗死区周边,地图样改变,为骨质增生硬化所致,在脂肪抑制T2WI上其边缘可呈“双线征”,内层为稍高信号的水肿和增生肉芽组织,外层为低信号的增生的纤维和骨质,为其特征性表现。本例缺乏上述表现。再者,骨梗死区域内骨组织坏死彻底,多为水肿、出血、死骨占据,一般不会出现正常骨小梁结构与病变相夹杂的栅栏或层状表现。

总之,尽管发生于长管状骨的血管瘤比较少见,但只要抓住了影像征象的特点,不难做出定性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