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踏莎行·小径红稀》 【北宋】晏殊

 昵称091203 2018-09-18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古诗词mp3下载- 【宝宝吧】经典诵读

021踏莎行_晏殊_小径红稀-有声读物-单曲-酷我音乐-好音质用酷我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在线收听_诗词小屋_荔枝
​​

踏莎行·小径红稀——宋·晏殊MP3_文学|哲学有声书免费下载-...

【宋词三百首】《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视频朗诵(淡淡的忧伤-教育-...

​​

踏莎行·小径红稀_360百科

踏莎行_360百科畅享开学礼




​​               《踏莎行·小径红稀

​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
​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1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译文2
​   
羊肠小径,花儿若隐若现,芳草萋萋的郊野,一片绿色。站在高台,看到树木参差,色彩幽幽。杨花乘着春风漫天飞舞,扑到行人脸上。
​   
翠绿的树叶下藏匿着黄莺, 红色的帘幕把燕子隔在门外。炉里的香烟静静漂浮,宛如追逐游丝旋转。春愁饮酒,酒醒之时,只见庭院深深,映照在夕阳之中。 

译文3

​   
小径两边,只剩下稀疏的几瓣残红,郊野早已绿成一片;高台旁树木绿

​叶成荫,一片幽森,时序已快转入初夏,春天正悄悄地逝去。看春风却不解

​人意,让细细杨花,如蒙蒙细雨,纷纷扑面而来。

​   
翠叶茂深,已可藏莺,朱帘垂下,将燕儿隔在帘外。室内炉香的轻烟,

​袅袅萦回,静静地追逐忽不定的游丝,此可见室内寂静。初夏日长无绪,词

​人不免生出淡淡的闲愁,午间小饮后,便进入梦乡。一梦醒来,醉意已消,

​唯见一抹斜阳,照进这深深的庭院。此刻词人的心情像庭院一样恬静!

 

​   
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   
本词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了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的怅惘之情。全词语言清丽,含蓄缠绵,寓情于景,寄托深远。

 
​   
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

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

绿遍:草多而茂。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

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见:显现。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濛濛:形容细雨,此处形容柳絮纷纷如细雨。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游丝:蜘蛛、青虫所吐的细丝飘浮于空中。

却:正。

 

 

赏析1

​   
这首词通过春末夏初时节的景物描写,感叹人生短暂,年华易失,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愁怨。
  上阕写暮春景色,杨花乱扑,春事阑珊,流露出一丝淡淡的闲愁: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暮春的小路两旁,花儿稀稀疏疏的,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望去,碧绿的芳草漫山遍野。
  “高台树色阴阴见。”高耸的楼台,在茂密幽深的树荫里隐约可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于让它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缭乱地扑向行人的脸。
  下阕写初夏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的惆怅心情: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翠绿的树叶蓊蓊郁郁的,隐藏着娇声婉转的黄莺儿,隔着朱帘,室外飞翔着双双春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与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酣醉中做了一场春愁绵绵的梦,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金色的斜阳正照着这深深的庭院。
  
 

 

【赏析】2

    这首《踏莎行》,伤春光之易逝,感人生之短暂。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这是春晚夏初的特有景色:人走在小路

​上,两旁长着许多高高矮矮的树木,却只有稀稀疏疏点缀着的少数红花;再

​看整个郊野,一望碧绿,野草灌木漫山满地联成了一大片。春色已经消逝衰

​谢,初夏的气息却已十分强烈了。


​   
“高台树色阴阴见”——人走上高台,凭栏四望,远远近近的树木,幽

​幽阴阴,浓绿满眼。春天真是快要逝去了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这是一幅活泼的春阴画图。

​它把上面的气氛用近景加以扩大:你看,柳絮飞扬,漫天漫地,还不断地夹

​头夹脸地向过路人扑过去。时候到了,杨柳凭着它的本能要繁殖后代,它们

​濛濛漫漫,随风乱舞,仿佛要加快速度把春天全部送去。

    这上片,带有浓重的惜春之感。可是在作者笔下,春色仍然是很美的,

​一点也不显得衰飒。我们又仿佛看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用活泼热闹的景物去描

​写幽静环境一样,真是很高的手法。

    这整整的一大段,我们假如另外拿几个现成的字眼去形容它,那就正是

​李清照笔下的“绿肥红瘦”——绿的势力渐渐增强了,而相反,红的却渐渐

​消减了。
转入下片,诗人已经回到室内来了。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上句说,浓绿的树叶把黄莺儿的活动都遮

​掩起来。下句说,燕子早就定居在人家檐廊之间。是再点染一下春末夏初之

​景。

   “炉香静逐游丝转”——人在春困之中睡着了。室内异常沉静,只有博

​山炉上的香烟,柔柔袅袅,像树上挂下来的游丝在空中飘荡。

  
​    然而,这只是表面一层,它还藏着潜台词,那意思是说:闲里的光阴一

​点一点地逝去,正如炉烟袅娜,逐渐消失于虚空之中。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本来是伤春,因伤春而小

​饮,因小饮而困眠。当他一觉醒来,原来夕阳已经斜斜照进深院之内。

  
​    上面反反复复写了许多晚春的景物,到此际才下了一个“愁”字,以此

​点出此词的基本情调。“愁梦”是春愁之梦。可见前面一大段,回环往复,

​写的尽是对春逝的惋惜。

  
​    “愁梦酒醒时”却接以“斜阳照深院”,诗人不过要告诉我们此时的感

​受:一醉醒来,斜日已经很低,一天的光景就如此悄悄地溜走;一天既是如

​此,一春岂不也是这样!短暂的人生就在夕阳光影之中一点点消磨净尽了。

 

 

 

赏析3

   《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
​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

​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

​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

​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

​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

​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

​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

​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

​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

​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

​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

​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

​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

​上片
“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

​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

​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

​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

​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

​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

​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薄幸》词

​“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赏析】 4
     此词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
​​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
​​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
​​阴阴
,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
​​“
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上着一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赏析】5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词风清丽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上着一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格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

  高台树色阴阴见。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者介绍】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480篇诗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