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病例】以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的非典型主动脉夹层一例

 AVB05 2018-09-18

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8,57(5) : 364-366

作者:孙央洁 金尹 吴建胜

正文

患者男,37岁。因恶心、呕吐2 d到我院就诊,当时无胸闷胸痛、无呼吸费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14.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36×109/L,C反应蛋白>90 mg/L。体检:体温36.6 ℃,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96/112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皮肤、黏膜无黄染。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首先考虑急性胃肠炎,暂予急诊留观,治疗上予护胃、止吐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第2天,患者恶心呕吐未见明显好转,转入消化科进一步治疗。入科后患者出现反复胸闷,伴冷汗,心率110~130次/min,血压180~200 mmHg/110~130 mmHg,查肌红蛋白490.3 μg/L,肌钙蛋白0.006 μg/L,B型利钠肽(BNP)62ng/L,肌酸激酶15 958 U/L,血肌酐137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7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37 U/L,D-二聚体4.18 mg/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图1),B超提示右侧下肢大动脉流速减慢,CT提示左侧髂总动脉较右侧略偏粗,予吸氧、降压等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考虑患者胸闷病因不明且有急性加重趋势,遂请心内科、呼吸科医师会诊,患者心电图无动态变化、肌钙蛋白阴性,不支持心肌梗死,BNP正常不支持心功能不全,但D-二聚体由1.87 mg/L升高至4.18 mg/L,建议排除肺栓塞,查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主动脉夹层分离,遂急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升主动脉-左侧髂总动脉夹层(右侧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图2A、图2B)。至此,患者诊断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Ⅰ型明确,予转心胸外科行'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病情好转后出院。


图1 入院第2天心电图表现,提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心肌存在缺血表现


图2 患者CT血管造影结果 2A 提示右侧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受累 2B 提示左侧髂总动脉受累


讨论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内膜破口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血肿,并沿主动脉长轴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危重急症[1],在发病的第1小时就有约20%患者死亡[2,3],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危害极大。其典型表现为突发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程度剧烈,有濒死感,常同时合并高血压急症及血管迷走神经表现;而不典型AD由于受累部位与范围不同,表现复杂隐匿,需要与多种急症进行鉴别[4]


国内有文献分析了2004—2013年AD误诊率为38.58%,对3 852例次AD误诊疾病进行分析,其中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占44.10%,急腹症占20.21%,脑血管病占6.64%,泌尿系结石占4.47%;急腹症中急性胰腺炎占31.4%,胆囊炎及胆石症占22.1%[5],急性胃肠炎占15.8%。


本例为中青年男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入院诊断考虑急性胃肠炎,分析延误诊断原因如下:(1)患者AD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恶心呕吐为首发,后出现反复胸闷,无典型胸痛症状。(2)追问病史并仔细查体,患者诉近3d有双下肢麻木感,近7 d声音嘶哑,首诊医生未详细查体并分析其原因。(3)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来血压偏高180~200/110~130 mmHg,未测量四肢血压进行对比,未予重视并分析其原因。(4)早期辅助检查:B超提示右侧下肢大动脉流速减慢,CT提示左侧髂总动脉较右侧略偏粗,均未引起医师警觉。(5)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反复胸闷,考虑ACS,查心电图无动态变化,肌钙蛋白阴性、BNP正常,复查D-二聚体结果较前升高,不能排除肺栓塞,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怀疑AD,行CTA后才明确AD诊断。


结合患者CTA升主动脉-左侧髂总动脉夹层,此例AD系Debakey Ⅰ型,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患者D-二聚体由1.87 mg/L升高至4.18 mg/L,D-二聚体升高多提示纤溶系统激活,即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或有急性血栓的形成时可显著升高,其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不高,有文献报道该指标可作为AD患者的重要筛查指标[6],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为AD患者争取治疗时间。追问病史及详细查体,患者近3d出现双下肢麻木,查血肌酸激酶15 958 U/L,考虑由于夹层假腔供血不足,导致肌肉缺氧,进一步产生肌肉细胞毒性物质(肌酸激酶、肌红蛋白)释放至循环系统所致;患者近7 d出现声音嘶哑,查喉镜提示左声带麻痹,术后随访2个月该症状缓解,考虑由于左侧喉返神经受到夹层动脉瘤瘤体压迫所导致,此即继发于主动脉夹层的心脏-声带综合征(Ortner综合征)。由于喉返神经在胸腔行程较长且围绕主动脉弓,易受扩张的肺动脉、主动脉、扩张或移位的心房或心室压迫,因此若发现不明原因嘶哑,必须排除主动脉夹层可能[7]


综上所述,由于受累部位及范围不同,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并发症掩盖了原发病,非心血管专业医师经验不足、缺乏对该病认识,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未选择针对性检查项目,诊断思维片面局限,仅满足于常见病的诊断,而未做深层次的综合分析,易导致误诊、漏诊。故在临床诊治中,当患者出现多器官损害表现而无法解释,应重视全身查体,及时恰当地完善相关检查,结合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化验检查的动态变化,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调整诊治思路、治疗方案,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发生,降低病死率。


点评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00044


本文标题很吸引人——“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非典型”,似乎很有“特殊性”。患者最终已获手术成功治疗。但作为医生,除了把治疗效果即结局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外,还必须认真梳理患者的诊治过程。认真查找诊治过程中是否出过偏差,走过弯路?是否不同程度地延误了诊治,做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检查,浪费了医疗资源?分析出现问题偏差和走弯路的原因何在?对诊疗过程的梳理与思考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这是改进医疗质量、安全和逐步提升医生自身医疗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本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首发的、较突出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似为案例的“个性”与特殊性。在当下的分科越来越细,接诊的第一线——急诊科在每日忙乱的局面下,只有按相对凸显的症状,分流给各亚科。因为大内科已消失或名存实亡,各亚科基本是“管状视野”和瞎子摸象……


这位患者首先被急诊科拟诊为“急性肠胃炎”,第2天恶心呕吐症状未好转,被转入消化科。入消化科后,不仅“主症”不减轻,而且出现了反复胸闷伴冷汗。做了一系列检查,仍未想到主动脉夹层,而想到的是肺栓塞。最后为了排除肺栓塞,才“歪打正着”,意外发现了应更早干预的有致命危险的主动脉夹层。


梳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主要问题是什么?忽略了临床基本功和综合逻辑思维。最关键的是,问诊不认真,不全面。其次,不重视物理诊断基本功;对一些低成本、无创伤适宜技术发现的线索关注不够。如能全面收集病史,注重临床基本功和哲学思考,不难发现,本例患者有许多临床表现即非急性胃肠炎,又非肺栓塞的特征。例如显著的持续血压升高,常见于主动脉夹层,而急性胃肠炎和肺栓塞更易表现为血压降低。事后追问病史,患者入院前7 d开始有声音嘶哑,3 d前双下肢麻木。这些身体多处多系统受累的情况显然不符合急性胃肠炎和肺栓塞。这说明从急诊科到消化科治疗的一段时间,无人认真详细询问过病史,也无人认真触过脉搏,认真测量过四肢血压,注意血压有无差别。超声检查发现的下肢大动脉流速减慢也未引起重视。直到患者反复出现胸闷,才开始找心内科和呼吸科会诊,而且又把焦点锁定在肺栓塞,根据也是缺乏特异性的D-二聚体。幸亏患者的心电图、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无一增高,主动脉夹层可能累及冠状动脉,如有了这些检查的异常,很可能导致医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引发致命的后果。如果能全面收集和分析全身临床表现,并测量四肢血压,综合判断,更早诊断主动脉夹层,更及时干预是完全可能的。


全身临床表现,又体现了这例患者急症是主动脉夹层的共性。个性(恶心呕吐)存在于共性之中,它也是主动脉夹层的表现之一。患者就诊的主症,仅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入手,“主症”未必是与之生理解剖上最接近的器官或系统的“主病”。失误大多都是常识性的,问诊时间短而粗,忽视基本功,哲学思考和逻辑思维缺位,是症结的根本。临床工作要细致,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出错。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