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对于这个听了很多遍但实际了解并不多的东东,我们收到了很多糖友的咨询,概括起来,一共8个问题。 1、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可牛的? 这个叫糖化血红蛋白的东东,要想真正理解它,得把它的名字一分为三来看: a、蛋白,说明这是一种蛋白质,它是红细胞内运输特殊氧的蛋白质; b、血红,指的是这个蛋白会使血液变成红色; c、糖化,当这个让血液变成红色的蛋白工作时,会不可避免地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相遇,这个看起来红红的蛋白与葡萄糖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再也不愿意分开,于是便有了——糖化血红蛋白。 感觉像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呢。 血液中葡萄糖越多,就会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越多。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值与血液中葡萄糖的平均量成比例。 另外,因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90 - 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 这样看上去也没啥可牛的,很像是一个暴发户包了一个白富美,然后如胶似漆不愿意分开,然后我们通过他们俩的行踪,了解暴发户到底有多少钱。 当然,结合后他们比较洋气点,取了个的英文名,叫:HbA1c。 HbA1c摇身一变,顿时高大上了一些,并且修炼了一个比较牛的技能:只要降低它一个值,就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如下图。 2、糖化血红蛋白比血糖牛在哪儿 既然有了血糖,为何还要HbA1c呢?或者说:有了HbA1c,为何还要测血糖? 这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选择题,两者其实可以很好的融合。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由于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此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跟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 所以说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只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3、测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价值? A、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 B、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C、 可以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治疗方案评估) D、HbA1c高低直接影响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它的必杀技) E、 应激性高血糖鉴别诊断 4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 对于大多数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HbA1c<7%是常见的治疗目标。 但具体到每一个人,HbA1c的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 A、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友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 B、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友,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C、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可能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很长的糖友。 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在治疗调整中,如果监测到HbA1c≥7%就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咨询医生调整胰岛素或者药物的使用量。 D、对于有妊娠计划的糖友来说,最好是将HbA1c控制在6.5%以下,以减少先天异常的风险。 E、儿童和青少年糖友HbA1c尽可能控制在6.5%以下。 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水平与血糖的关系如下: 3.8%~5.8%:血糖控制正常。 5.8%~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5、多久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 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 (1)初期每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孕妇推荐2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对于已确诊的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患者:每1~2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GDM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应为<5.5%;对于PGDM患者,早期血糖控制勿过于严格,以防低血糖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 在妊娠期间的糖友,经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妊娠期血糖控制达不到上述标准时,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进一步控制血糖。 6、为何在中国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 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推荐,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院,可以开展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准的探索研究。 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6.4%,以6.3%的证据为多。 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免疫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电泳法(等电点聚集法)、酶法等等。 糖化血红蛋白存在多套参考系统的种类,目前比较权威的有美国国家糖尿病标准化计划(NGSP)、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其中,NGSP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标准化的国际最高权威认证机构。 7、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局限性 虽然HbA1c检查通常是可靠的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检查在以下人群中可能并不准确: ①由于失血过多造成的血红蛋白量降低(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低); ②缺铁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高); ③血红蛋白基因突变或异常血红蛋白:常见于非裔美国人、地中海人或东南亚地区的人群; ④最近有输血史或有其他形式的溶血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结果过低); ⑤怀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