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肃指南 | 如何感性选择结婚对象?

 yangtz008 2018-09-18

本期背景音乐来自五月天的《志明与春娇》              志明与春娇 来自傅首尔 04:41                                               

好了,这是一篇我号难得一见的严肃指南。

 

为什么聊结婚对象?

 

因为显然结婚和约完全不同,对象选错了,试错成本极高。

 

而且一段婚姻如果终结,即便再短暂再想忘记,从人生维度的长线来看,都很难不改变你的婚姻观和生活观。

 

为什么又强调感性这个前提呢?

 

两个原因:

 

第一、其实理性看上去客观,但在每个人那儿标准都不同。

 

比如收入、年龄、外貌、事业等等评价如何,分别都要根据判断者自己的情况甚至是期望来区分,其实更加模糊。

 

第二、理性本身翻译在配偶选择这件事上,就等于要么需要和自己相当,要么对自己补缺补差。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婚姻进行到一定时间段之后,最终维系它的全都不是那些理性的指标。

 

很多人爱说,婚姻是一场赌博。

 

这个概念有点泛泛,准确点说,它更像是赌博中最随机的那类买定离手富贵在天型玩法。

 

所有精于数理和对概率学津津乐道的人,都是理性做主,可到了这张台子边上,Allin 之前再缜密的推导计算,本质上都是心理安慰而已。

 


综上所述,并不是要得出结婚对象选择完全得跟着感觉走的结论。

 

而是人生走到现在,我慢慢学会看待问题时,对绝对科学抱有警惕。

 

因为所有的言之凿凿,其实都是片面之词。

 

前几天看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朋友发朋友圈,大概的意思是她忽然理解了所有的所谓现实主义小说都是阶段性包装过的现实主义,说白了,局限于作家本人的经历认知,甚至根本没有替这个时代其他人发声过,而共鸣都是后知后觉的迎合。

 

深以为是。

 

对时代来说如此,个人情感层面更是明显。

 


言归正传,来说说我对结婚对象具体的感性选择建议吧,不分性别。

 

第一、单身时候你觉得自己平凡,而跟他在一起的时刻才独特。

 

闲来无事重新翻出《SIX》来看的时候,中间有一段印象深刻,哈佛毕业却选择加入海豹六队的黑人士兵被现在当了精英律师的同学耻调侃时,说这个职业让他认识到,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生而不同的,可当死的时候意外到来无一例外都觉得不可思议,它是那么迅速又平庸。相信我,死亡能证明你其实没那么想的那么自命不凡。

  

大多数人的初次真正成人进化,都是从意识到自己没那么独特从而幻梦破灭开始的。

 

在此后的漫长人生中,她们会把标准和身边更多的人对比,在“差不多”中找到存在感。

 

比最好的不差太多,比最差的好太多,那就行了。

 

说这件事一点都不悲哀,因为为了本来就存在的真相而自我欺骗才更像是种矫情。

 

但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请一定记得,不是你选的他独特,而是:

 

他让你感到独特。

 

是的,又回到了在懵懂自大年纪里的那种独特。

 

那种,你,这样优秀的你,只有一个的幻觉。

 

未必是真的他有什么独到的视角,发现了旁人不知晓关于你的秘密长处。

 

可能只是一道你唯一擅长做的西红柿炒鸡蛋。

 

可能是随手会把杂物扔进垃圾箱。

 

可能是笑得时候嘴巴张大,有虎牙也不难看。

 

可能是都喜欢咖啡店里的某款没人点的薄荷糖。

 

总而言之,这种都谈不上是优点而更像是你个人特征的小事,在他眼睛里被看见,被说出口,被赞扬称颂。

 

那个瞬间,你仿佛跳出了芸芸众生,回到了高光时刻。

 

第二、他需要你,比你需要他更多。

 

这句话,应该能理解吧。

 

大部分人的爱情观,都是从对方的好来开始的,毕竟吸引你的都是他的长处。

 

婚姻对象的最大要求其实是适配。

 

适配的逻辑,就不能仅仅是取人之长了。

 

我跟很多结婚多年情感稳定的夫妇聊过天,会发现一件事,就是他们彼此都在内心中认为,对方离开了她们不行。

 

这是个很玄妙的状态。

 

两情相悦看起来曾经是最感性的结婚理由,但原来,真正让爱情褪去后依然守着彼此的原因,是对方需要自己。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放不下心”。

 

那更像是长辈对晚辈心态的理解。

 

而成为夫妻,互相需要本身是一种价值感。

 

因为你需要对方,更多像是索求,而对方需要你,就是你拥有了给予获得的重要感。

 

成年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始享受付出本身的快感。

  


第三、时间线上的变量不如当下的不变量。

 

所有看起来理性的判断之所以有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是没有考虑到发展中的相对性。

 

事业、外貌、社交等等当下看起来最显著的优势恰恰是在长线里存在很大起落空间的部分。

 

而感性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不变量。

 

性格是个不变量。

 

大家常说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改变很大,其实不然。

 

那只是同一种性格对待世界外在的表现方式变更罢了。

 

性格的不变是在长线内的概念。

 

当下你能察觉到他的所有喜怒哀乐习惯以及因此导出的行为模式,才是个有心人才能注意到的择偶前提。

 

但判断这件事的标准更重要。

 

注意,不是合理,而是合你。

 

恩,合理是从道理层面看上去对,而合你,是匹配你的要求。

 

婚姻不讲道理,只要你开心。

  

第四、假如他现在最符合理性标准的一个长处消失,你还愿意跟他结婚吗?

 

前面已经说过什么是理性标准,简单理解起来,就是催婚时候你父母给你推荐对象最先说出口的几个对方的优点。

 

这是件很有趣的事,催婚和逼着相亲大部分都失败,本质上是因为父母和你关注的配偶对象优点并不完全重合。

 

但不可否认,所谓“世俗”的理性标准,很多是跟你婚后生活质量相关的。

 

它们在你单身时逐渐成人感到社会压力和焦虑后显得慢慢重要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龄单身的人最终选择的结婚人选,已经和父母当初推荐但被他们鄙夷的那些标准高度一致。

 

不过既然说了是感性判断,就不妨先放下柴米油盐车房,想下假如最被他人所认同的一个理性优势消失,你对对方是否依然抱有极度的欣赏。

 

这看起来只是个设问,然而能映射出很多你内心的潜在设定。

 

可能有人会说,人是复杂的动物,没办法加减乘除,好感也是糅杂了众多优势在一起的。

 

然而人生同样是无常的啊,拿掉一个当下他最熠熠生辉的优势,往往就是命运的可能性之一。

 

比如他现在是职场上飞速蹿升的当红炸子鸡,可谁知道会不会跟对了大老板,在一夜之间就因为站错队而莫名其妙被扫地出门,又或者干脆连公司都因为经济问题而股份蒸发直接破产。

 

这不是戏剧设定,而是真正的狗血现实。

 

设定这个标准,其实是感性驱动的抗风险心理测试。

 

更往深里说,是发掘物理性以外的情感纽带是否存在。

 

假如拥有这种联结,那么成为婚姻伙伴之后,关系就可以更为牢固。

  


好了,以上,是所有在我看来排位靠前的感性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

 

重申一下,和所有建议一样,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选择的权重当然不能完全感性,但人之所以是个经验习得的生物,就必须要发挥更多世界给予规则之外的自主性。

 

希望你们能选对,同时庆幸曾经不那么人云亦云。

 

有什么想说的,就在评论区留言吧,点赞点赞点赞,别忘啦!

                     

点击下方小心心给瑟斯一个大大的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