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会阅读。“学会阅读”除常见的圈圈画画外,就是做读书笔记了。学生会做读书笔记吗?很多人其实只是“能”——能够并且有能力做,但不一定“会”——“会”是通晓、擅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会做”读书笔记呢?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读书笔记 本着方便查找和阅读的目的,读书笔记最好根据阅读的思维层次分门别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1)记忆积累——重在摘抄(包括优美、精彩文句、段),也是语言积累的途径;(2)理解分析——包括分析认为有哲理、有启发或感悟的词语和句子、写作艺术和技巧等;(3)探究——重点探究是为什么?即困惑点和疑问点;(4)鉴赏评价——重在“评”,可以随手写上几句评语,也可以写一篇研究论文(评论)。 同时,提倡以问答式做读书笔记。无论任何类别均可以此方式呈现: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他问我答,或我问他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分析、探究作品的内涵。 然后,可以要求学生买一本比较精致的笔记本做读书笔记本,可引导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拟写一个名称、一句励志口号,按类别分好类。这样就可以开始做读书笔记了。 正面引导,不刻意回避问题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面示范和鼓励的教学原则,这样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获得感,并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的阅读中去。如果持续这样做,那么,学生就会保持较强的阅读动机和兴趣,而这正是我们开展阅读整本书的目标。据此,教师需不失时机地持续、每隔一段时间就挑选做得好的读书笔记实例来做示范讲评,通过正面分析、解剖样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慢慢学生就“会”做读书笔记了。试列举三例说明: 例1:《击鼓》中的“独”字有何特别之处?
这个问题切入得恰到好处,回答更是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例2:阅读《腊叶》,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将枯蛀的叶子夹在书里的原因。
这是细节的分析,这个回答有读者自己的理解,虽然不一定是“敬畏”,但的确也是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例3:作品《哈姆莱特》中“戏班子”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这个回答基本是准确的,也说明作者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其作用。当然,以我的经验看,开始的时候,学生未必适应这种笔记方法,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且不断反复地引用学生读书笔记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和矫正。以下是学生笔记中的常见问题: 1.不会准确表述问题。如例1:
这个“问”,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答的内容看,倒是很有条理的,设置的“问题”应该是问“文中写了几种‘憎’,试作简要分析”。
所提的问题不错,但回答不尽人意:这个回答几乎是内容的复述,与“怎样的形象”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需要写成一篇文章才行,但如果改为“《巨人传》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那么,回答时就只要抓住“最大”的一点,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即可。此外,还常常会出现分析不具体、未能结合阅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深刻等问题。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多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读书小组,在读书小组内(或者全班学生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共读一本书活动需要关注如下问题: (1)保证时间。课外阅读首先应该尽量规定或保证学生有较完整的阅读时间——至少平均每天有连续20分钟的阅读时间。 (2)帮助学生确定共读一本书需要的阅读时间、阅读主题、阅读任务。 (3)指导学生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可以面对面,也可以利用自媒体等方式开展主题(话题)讨论会。 这种读书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同学间提出问题后能够集体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增加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读得更细致一些,提高他们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更快形成自己的读书能力;学生发表各自的阅读体会和看法,能使彼此的思维不断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思维和思想;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养成分享和互助的行为习惯——毕竟当下的高中生才十五六岁,心智并不健全,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一。以上三点当然得在实战中进一步检验,但我想,能够做到这三点,离“会做”读书笔记也一定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