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虽好,这些穴位绝不能灸,大多数人却不知道!

 浩然峰 2018-09-18

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艾灸的益处很多,比如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复脉、温中散寒、培补元阳、预防疾病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纯绿色保健疗法。但是,艾灸前必须要了解:有些穴位是禁灸的,灸了禁灸的穴位就有可能发生意外。

禁灸穴是艾灸应用过程中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据,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艾灸时间的经验总结。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我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3个穴位,这23个穴位分别是:头维、承光、风府、脑户、暗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展开剩余77%

而清代《针灸大成》则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逢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观察上述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因此,使用艾炷直接对这些穴位施灸,会产生相应的不良效果。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可能在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

简单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

如风府、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人迎、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天府、周荣、渊液、鸠尾、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但也可能出现意外。

当然,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如风府穴,《针灸甲乙经》称:“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但《千金要方》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

第二类:为面部的穴位

如;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颧髎、下关等,如上所说,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

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

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的禁灸,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如少商、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胎动活跃。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如少商穴,始见于《外台秘要》,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载为可“灸一壮”。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冯存仁堂艾灸贴:祛湿除痛 灸出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各部位的结构,加上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条灸以及艾灸贴(如冯存仁堂家的)的普遍使用,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部分都可以用艾条或者艾灸盒以及艾灸贴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也能使艾灸疗法很好的为我们服务,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穴、人迎穴。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一些慢性病症应在常规用药的前提下结合艾灸疗法,一些急性病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积极就医的同时,结合艾灸疗法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