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是因为很厉害才能开始,而是因为开始了才能变得很厉害

 小元元 2018-09-18

经常看到一个句式叫:“等我先××了,我再××”。
而经常的结果,就是等着等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妨,先来看几个真实的小故事。



秋叶大叔的故事


「和秋叶一起学」系列课程,销售额就快突破一千万。


而7年前的秋叶大叔,才开始研究PPT。


他开始专门研究PPT的初衷非常纯粹,因为接到上海刘俊老师的一通电话,问他能不能讲PPT。


刘老师之所以邀请他讲PPT,不是因为看到过他的作品,而是因为看到他很早出版的一本叫做《技术演示策略》的书,觉得里面一些谈到演示的观点很好,如果延伸到PPT培训市场,恰好可以弥补当时重技巧轻构思的培训领域的空白。


收到这样的一个邀请,秋叶大叔开始是拒绝的。


他每天在学校又是讲课又是给学生批改作业还得给领导做PPT,忙的一塌糊涂,而且讲课地点在上海来回折腾,他不大有兴趣。


结果刘老师开了一个他当时无法拒绝的天价——讲一天6小时课程可以拿到5000元的税后收入——这是他当时在学校两个月的月薪啊!


啥也不说了,接!


就这样,满口答应下来,通过备课他第一次看到孙小小、大乘起信、Lonely_fish 等达人的博客,他把这些高手们的博客全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好的文章马上动手全部模仿一遍,有那么一个礼拜他每天看和做10个小时以上的PPT。

他没有满足于一点一滴的思考,而是一开始就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加以结构化、体系化,变成了一个分享版本的PPT作品《如何成为PPT高手》,放到了网络上。


没有想到这个在2009年3月份分享的200多页PPT在网上引起疯狂下载,各个地方累积下载超过了200万!


他因此开始在短时间内被很多人知道,并开始被戴上PPT达人的光环。作品的火爆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其中就包括图书编辑佳少。佳少联系到秋叶大叔,问能否写一本PPT的书。


而秋叶大叔也已经敏锐感觉到市场上PPT图书还基本停留在「文字+界面」的设计风格,为什么不用视觉化思维写一本PPT的书呢?于是他们两人一拍即合。


看到这里你也不得不佩服秋叶大叔的勇气,在他刚刚入行的第二个月,他就敢准备写一本关于PPT的书。


就这样,2009年10月底,他的《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书稿交付,这个时候他入行不过8个月。这本书上市后一炮而红,销量超过50万册。


在书热销过程中,粉丝越来越多,他开始有意识鼓励投稿,一开始的平台是独立博客,然后慢慢是微博,后来是微信公众号,还把和有一样兴趣的爱好者慢慢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社群,大量的社群粉丝邀请张老师去高校分享,在2013~2015年,每年他在高校讲座都不少于50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码学习方式的普及,PPT学习领域的占位显然不能仅仅局限在书籍上了,于是他率先开始进军在线教育。


他从自己的社群中挑选了几位高手一起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于2013年年底在网易云课堂上线。2014年牛刀小试,销售额突破100万;2015年展露锋芒,突破400万;2016年再度突破,冲击800万……



Kyle的故事

Kyle发了一条朋友圈。



#选择自己一周年了!#

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写完选择自己的第一篇推送,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一件会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事情。

这一年,选择自己搬了4次办公地方。

这一年,选择自己的成员发展到20多个。

这一年,选择自己办了超过100个活动。

这一年,选择自己影响力从0到50万爱成长的小伙伴。

过去一年,感触太深,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从银行辞掉高薪工作远离家乡的祚祚,在泰国一边念书一边帮忙的慕禾,跨行业专业从深圳过来的dy,一个人默默做超多事情的风筝,到后面加入进来的丽莲,德珏,橙汁,再到阿诗,珊珊还有超级多小伙伴,没有你们,就没有选择自己的一切,我们都曾经为前途迷茫过,但我们又坚定的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在一起,太多个日日夜夜,无私的奉献,酸甜苦辣,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

语言没有办法表达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动,只希望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的做得更好,一起实现当初的愿望,一起走很远很远很远!


最后还不忘附一张团队的照片,竟然全是妹子,果然创业唯美呀~


Kyle原先活跃在豆瓣、简书,后来写公众号,也不过是自己继续写作输出的一个平台,在自己加入创业团队后都没有太打点,公众号的粉丝也就一万不到。直到后来离开创业团队后,正好自己时间多,闲置在家,在尝试过程中隐隐约约发现了一些新的风口,于是开始重视,并且逐渐拿捏到了节奏,于是全身投入,很快突破了50万订阅量。


在广州见Kyle时,他说起,辞职在家的那段时间,貌似不务正业,每天就泡在网络上,妈妈都不理解他。


她告诉妈妈:给我一段时间,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难得的一次机会~


如今他的公众号「选择自己」一周年了,基于微课等产品的商业变现,已经是全国领先。


如他所说,写第一篇推送的时候,绝对没有想过,这会是一件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



敏妈的故事


跟Kyle的选择自己很接近,BetterMe大本营11月5日将迎来一周年庆典,敏妈也已经成立了公司,要开始商业化运营了。


2015年她的孩子出生,在家带孩子期间,有一次无意间从朋友圈刷到一条行动派的微课推送,于是参加了插坐学院何川的微课分享,并通过自己对插坐学院的情况做了反馈而被何川收入了插坐学院城市辅导员,并在嘉宾实录小组做大咖分享文字转录。


在这个过程中,又听了行动派的潘泠竹老师个人品牌的微课分享,并被潘老师选中进了一个50人的个人品牌训练营。


到个人品牌第四课的时候,其作业是要在50人的小群里,把自己学到的个人品牌的东西做一次分享来做输出,于是她为了完成作业,就在朋友圈和群里四处拉人,结果来了两三百人。


分享做完后,作业也就完成了,貌似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没想到大家在群里聊的很开心,不愿意解散群,想要长期保留。然后又觉得群没有名字,于是发动大家征名,一起给这个群起了个名字——也就是后来的BetterMe。


因为群里的发言比较优质,很多人工作常常需要爬楼看,所以有人主动提出当小助手帮她整理这些聊天记录发布到公众号,又有人主动提出运营微博,还有人提出帮忙做海报……

于是团队雏形就这样出来了。


后来因为这个群比较活跃,不断有高手加入,随着高手越来越多,又吸引了更多又质量的人进群。


于是这个群开始爆满,只好建立新群,于是,开始裂变了……

3个月后,BetterMe即发展为全国性的社群,线下延伸出了几十个城市营。


如今的BetterMe,已经积累了超高的口碑,199元的微课在几小时内就可以全部售罄,社群运营能力可以说全国领先,敏妈也被我们主动邀请一起出版了《社群营销 第2版》。




你发现没有,他们并不是因为很厉害才能开始,而是开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头儿,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厉害:


秋叶大叔开始接触PPT的初衷,不过是为了一次5000块的课酬;

kyle开始做「选择自己」的初衷,不过是把延伸一个自己写作输出的平台;

敏妈的BM社群如今风生水起,其前身不过是自己的一次作业……


我记得曾尝试过跟不同领域的牛人去聊天,问问他们,你们现在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是不是按照你几年前的规划路径一步步实现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

要么是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这个领域,更没有想过能够做到今天这个地步;

要么是本来规划了A,结果A领域毫无作为,却在过程中偶然将B领域做到顶尖;

要么是确实做到了几年前的一个目标,但是实现过程却与自己的规划完全不符……


反正目前我几乎还没有听谁说,我五年前就着一个目标做了一个规划,然后我后来的这五年完全是按照这个剧本过的。


回顾自己的近来五年八年,大部分人的感慨都是,打死我也想不到我今天会是这样。


为什么呢?

 

第一,随着成长,眼界会变化;

第二,随着行动,会产生新的发现和可能性;

第三,随着时间,科技、环境和生态总在变化。


你的阅历、知识、眼界在变化,所以你的规划经常也随之变化;

你行动的结果,会引出新行动 开始进而继续行动;

这个时代的更迭、颠覆越来越快,所以你的规划经常变的也快。


所以我总结了一个「成长的ABCDE法则」。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做不到一下子看到E。


大部分人成长路径的真相是,你不达到B,你不知道继续可以通往C,如果不实现C,你开启不了D,没有D的完成,你瞄准不到E……


▲「成长的ABCDE法则」


所以你现在是不是能一下子定出五年之后的你甚至这个世界的样子?

这很难说,

人生规划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变化。


所以,或许你不是因为很厉害才能开始,而是你开始了,才能有机会变得很厉害。


很多人总觉得成长应该是这样的——



▲幻想中的成长


其实真相其实往往是这样的——



▲真相中的成长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尽可能做到这样三点:


第一,放下玻璃心和完美主义。


有些小伙伴总觉得一定要极其牛逼才出手,等着等着越拖越久,最后没有机会出手。


有些小伙伴在一些方面积累并不足,但他愿意认真积累、输出,积累名气,结果项目越来越多,刺激越来越多,头脑越逼越活,结果反而业内承认他了。


市场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理。



第二,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你说我现在是PPT达人,是新媒体专家……可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能规划出来的吗?那时候我连PPT是什么都不了解,智能机还没有普及,微信都还没有出来……每个人都有局限,可能是生活的局限,可能是眼界的局限,可能是阅历的局限,可能是科技的局限……在这些局限下,做不出未来规划、职业规划时,不妨先做好自己的能力规划,生活规划,眼界规划,这样才可以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当这些东西积累越多,达到一定的量,可能就会引起质变,通过动态调整,越走越清晰,今天的行动不一定今天变现,大多给未来埋下伏笔;当下所有的事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同时也是做给下任老板看的。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讲,不必在原地瞎迷茫,非得把自己规划的金光灿灿才能出发,开始行动,随着行动调整行动,你会发现很多副产品,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第三,小步试错,不断迭代。

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到了工作岗位难免畏手畏脚,因为你的一个错误可能直接让你丢掉饭碗。所以,有啥想法、创意赶紧在大学的时候行动,成了固然可喜,败了亦无妨,顶多受几句批评,收获的可是纯经验。

说狠点,低成本犯错机会能加快你的成长,所以在大学撒开欢儿去尝试去犯错,把得来的经验用到未来工作上换成钱。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复盘。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很多人实在不知道自己在做完一件事之后该总结点什么。


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列清单或画表格,做完事情之后根据清单或表格倒逼自己去总结,慢慢将复盘的结构化思维融入自己的大脑。

比个人复盘更难的是团队整体的复盘习惯,因为要批量复制,传送经验。所以BetterMe大本营为什么能运营好那么多城市营?并不是敏妈一个人的成就,而是一旦有团队做一次实践,就有一次宝贵的经验总结并共享学习,所以团队进化很快。

▲BM的复盘总结表



在通往厉害的路上,最快的方式,经常反而是曲线,是曲线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讲到的ABCDE法则。


你觉得遥远的路径可能是最近的,而你以为的捷径很可能是最遥远而痛苦的,总盯着看不清的远处想一蹴而就,或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状态反而成为你痛苦的负担,想要摆脱掉却又不能脱身。


与其如此,不如小步快跑,不断精进,在行动中发现可能性,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你不必等到很厉害才能开始,而是你开始了,才能有机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