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经外奇穴之(二十八)——夹脊(华佗夹脊,佗脊)

 邹沁洋 2018-09-18


部位: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适应证:上胸部夹脊穴常用于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夹脊穴常用于肝、胆、脾、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常用于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①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1.2寸,或直刺0.5~1寸。

②,刺神经根时,稍偏向内侧,进针1.5寸(胸椎)2.5寸(腰椎),感应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四肢或肋间放散。

③,治脊柱关节炎时,向棘突间韧带斜刺1~1.5寸;或横刺向下透穴,进针2~3寸。针感酸胀向四周扩散。


[备注]

1,出处 《华佗针灸经》(第一椎名大椎,第三椎名云门,第四椎名神输,第五椎名脉输,第六椎名心输……第二十二椎名尽肠输,第二十三椎名下极输。 凡诸椎夹脊相去一寸也。 转引自《医心方》卷二。)


2,名实考   所谓“华佗夹脊穴”实际上就是华佗学派的背俞穴,而不是《华佗针灸经》于背俞穴外,另有“夹脊”之穴。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背部腧穴有3个进针点(距正中线旁0.3寸、0.5.寸、1寸),针尖位置可相同,主治也相同,可视为组穴一一同一个穴不同的体表进针点。


3,临床应用举例

(1),治霍乱转筋:令病人正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两肘尖头,依绳下夹脊骨两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壮,无不瘥者。《肘后》云此华佗法。(《医心方》卷十一)


(2),中风偏瘫痉挛:电针夹脊穴治疗,在改善痉挛方面,总有效率86.7%。[光明中医,2010(10):1858-1859]


(3),痉挛型脑瘫:针刺夹脊穴治疗,总有效率为84.4%[辽宁中医杂志,2009(5):815-817]


(4),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夹脊穴。[针灸临床杂志,2006(8):8-9]


(5),带状疱疹:针灸夹脊穴。[吉林中医药,2011(4):350-351]


(6),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夹脊穴为主治疗。[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48]


(7),帕金森病:针刺夹脊穴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与西药相媲美,其毒副作用小于西药。[针灸临床杂志,2009(12):13-14]


(8),颈腰椎骨质增生:主穴为颈部5~7夹脊穴,腰2~5夹脊穴,根据病变部位选择配穴。[中国针灸,1994(5):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