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论

 供需相应 2018-09-18
                                                                                 作者马汝明
人体的阳气是什么?
  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好用好中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提到“气”,人们容易联想到空气,它是无形无色,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潜意识里很多人把人体的阳气,也理解为一种像空气一样的气。潜藏在人体内部,发挥着温煦推动的作用。
但是,我们要细细参想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机体里除了肺和胃肠道这些可以存在空气外,其他的器官组织,组织间隙一般不会存在像空气一样的气体。所以人体的阳气,确实是有其另外的存在形式,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潜意识里的“空气”的“气”。
  一代经方大师,师祖胡希恕,根据伤寒论的“汗多亡阳”理论,提出了人体的阳气即人体的“津液”这一概念,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但也引来很多的非议。因为传统认为,“汗多亡阳”的机理是“气随液脱”,就是阳气随着阴液的亡失也随之丧失。在传统理论里,汗液是“阴液”,而胡老则认为汗液就是人体的“津液”,津液就是阳气,所以亡失“津液”就是亡失的阳气本身,而非阴液带着阳气亡失。
  通过很长时间的对伤寒论及内经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思索,我觉得上诉两种观点都有其有道理的一面,但也有其偏颇之处。
  首先说“气随液脱”这个理论。我们知道汗液从体表泌出,是需要消耗热能的,它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过程。所以,我们常规出汗是在大量运动,吃辛辣食物,热环境等等情况下,机体为散热才开始出汗。所以,到底是“气随液脱”,还是“液随气脱”?再者,把汗液简单的理解为阴液也太过莽撞。如果把有形的液体理解为阴液,那么我们脱水是不是就是阴虚呢?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
  对于胡老所提出的人体的“津液”即是人体的阳气的这个理论,我们同样也要置疑。是不是我们人体在津液过盛,比如水肿的情况下,就是阳气盛了吗?回答也是很明确的:不一定。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体阳气呢?
  内经里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这个比喻里启示我们,人体与人体阳气就和天空与日光一样,如果亡失了,人的寿命就会减短,气色也会像阴天一样晦暗。这里没明确人体的阳气是什么形式和状态,只是突出了它的作用,和阳光对地球的作用一样,温煦,即给予光和热。
  而伤寒论里提到人体阳气退之后会发生厥逆。厥逆是什么意思呢?“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这个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人体的阳气如果不足,人体会手足逆冷。
从以上两个引证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阳气的可以维持人体的热量。而从现在的观点,可以维持人体热量的就是人体的热能。所以我认为,古人所谓人体的阳气,就是热能。
  而汗多亡阳这个观点也好理解了,药物过度发汗,而非正常人体需要的散热出汗,会让人体的热能过度消耗,即所谓亡阳。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为一个高压锅,那么正常的情况我们要等到锅内有足够的压力时,热气会从减压阀里溢出,我觉得这个就像我们人体的汗。如果我们没等到有足够的压力,就拔掉减压阀,那么一定就会非正常的消耗热量,就好似人体的亡阳了。
  至于津液,我认为这是一个载体,就好似水,当它有热能的时候,它是热的,没有热能时,我们会感到它是凉的。所以津液本身无所谓阴阳,但它却是阴阳的载体。


阳气是一种热能,这个说法很科学,阳气这种热能是无形的物质,必须附着在一定有形物上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附着在津液中就是“卫”,附着在血中就是“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