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始时期的艺术,世界艺术博览

 黑龙江波涛 2018-09-18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兽角》

    在欧洲奥瑞纳文化期发现的人物雕像很多,其中以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为最杰出。这位女子右手托着一只角状器,左手搭在稍为隆起的腹上,披肩长发绕在左肩,袋状的双乳悬挂在胸前,腹部和臀部宽厚肥硕,面部简略未作刻画,粗壮的大腿往下细小而至于虚无。从形象动作的姿态特征中,人们猜想这位女子正在主持一项巫术仪式,祈祷猎物丰收和部族昌盛、安康。也有人认为手中托举的角器是人类繁殖的吉祥物,表明她那母性的潜力不再隐藏在自己的身体内,而是寄托于神秘的象征――兽角。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手印》 

    手印是洞窟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手印有三种形式:阳纹手印,是用手蘸上颜色,然后印在壁上的印纹。有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阴纹手印,是用手伏在壁上作模子,然后纹上喷刷颜色,再将手移开。新形成一个空白的手形。第三种是描画的手印,即用颜色直接画成手的形状。

    手印的出现比模仿造型要早,而且一直存在。手印的出现可能是人对野兽留在泥地上的爪的巫术活动中一种控制力量的表现。

    对手印有一些解释:把手印在壁上以增强精力,祛灾除病,某种神秘仪式的记录或古老神口的象征。手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手印中阳纹少,阴纹多;左手多,右手少,大概为制作方便。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的《维林多夫母神》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的《维林多夫母神》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雕刻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形象记录。看来原始人制作雕像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艺术活动,也不大可能有明确的审美观念,而很可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通过制作“母神”形象和吉祥物角器来祈求种族的昌盛。尽管如此,原始艺术家还是在某种朦胧的审美意识驱使下,出于人类艺术创造的本能和敏感,找到了表达目的的合适手段,把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把握和结合而传达了出来。所以人们视《维林多夫母神》和《手持角杯的裸女》是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最早创造的雕刻艺术精品,它们写下了人类雕塑艺术史的第一页。

     《维林多夫母神》是一尊很小的女性裸体雕像,高仅11厘米。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雕像的头部被绳纹式的卷发所覆盖,面目五官不清。细弱的双臂下垂被双乳排挤在两侧,硕大的乳房从胸前垂挂对称式地压在腹部,粗壮的大腿向下逐渐变细连接小腿,足部省略。这种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插在松软土地上以供崇拜。

    原始艺术家造此女像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魅力。女像的整体近似球形的造型,也可以使人联想到一种象征原始生命的蛋形圣石。

    从《维林多夫母神》的立体造型特点来看,它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这些球状体积又都服从于蛋形石块原来形态的大轮廓。各种球状体依据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有序地组合成统一的人体,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整体,单纯,厚重,体积感很强。由此可见原始雕刻家已会使用雕刻语言,并有形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创了雕塑艺术的历史。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彩陶壶,是一件盛水的器物。
它是泥质红陶,口径4.5厘米、宽24.9厘米、通高15.6厘米,造型似船形,形象生动,中间呈漏斗状的圆口可以将水注入,左右两个孔可以穿绳,以便提拿。特别是从器物上可以看到由斜线交叉组成的网线纹装饰,可以认作是先民们编结的鱼网,图案虽然简朴,但给人以活泼而流畅的感觉,表现出原始神奇的艺术魅力。这件彩陶器,从船的造型和网线纹的装饰,可以反映出此物是当时渔猎先民的生活用具,同时又是一件造型别致的艺术品,它是远古先民们智慧的综合结晶。
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网坠,这也证明了当时确已使用鱼网捕鱼。根据出土的鱼骨鉴定,仰韶文化的居民所捕的鱼,主要属鲤科类。属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半坡船形彩陶壶是件彩陶珍品,它的造型和纹样反映了半坡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审美状态。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龙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龙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前4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以及环境和监管环境回归环境回归价格监管环境好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野牛与人》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马》 

    这匹大马位于洞窟主厅,又称牛厅。被画在大牛形体的内部。巨大的牛成了背景,看来画的时间牛比马早。在马的腹下又画有奔跑的小马。大马是用黑色勾形体轮廓,身体涂棕红色。马和牛都处于奔跑的运动状态,十分生动。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鹿》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艺术品,1834年法国人布劳伊莱在一个叫夏芳德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块骨块,在骨块上用利器刻有两只鹿,刀法肯定,造型真实,不仅形象准确,还在身体上刻画出脊梁骨和细而有规则的毛,颇似出自现代人的手笔。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兽面陶塑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大庙村南1号遗址,仅存上部,残高9.1厘米,宽13.6厘米。陶质为泥质红陶,器物整体为兽面,上部为平面,饰指甲纹代表毛发,近眼睛部位隆起但已残缺,鼻部突起,鼻孔镂空,唇部上翘,呈弧形,在唇上部浮雕1颗獠牙,横长的大口下残存一个门齿。

    据介绍,已经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原始雕塑艺术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但这件兽面塑像以陶器形式出现,而且雕塑形象非常逼真,表现手法细腻娴熟,并不多见,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雕塑艺术已趋成熟,具有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虽然残缺,但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原始艺术品。从其威猛的形象上看,此件兽面陶塑应与动物饕餮有关。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巨石文化

    所谓“巨石文化”,是指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以巨大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古代文化类型,这些以宏大的平面布局和奇特的造型而著称于世的巨大石质建筑物。

    千百年来,这些巨石建筑物一直以其神秘的作用和抽象的建筑魅力感染着人们,被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巨石建筑”、“巨石碑”或“巨石文化”、“大石文化”。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散布于地球北半球北纬30度及附近区域的巨石遗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讨论地球巨石遗址这个话题时,我们需要把范围稍稍扩大一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位于英国南部索尔斯伯利平原的巨大石柱群,因为这些最壮观因而建造难度也最高的巨大石柱群与散布于北纬30度的各类巨石阵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正本溯源,它们应是搭乘大陆板块漂移从北纬30度附近出发的。英国这组巨大石柱群是一座高4 公尺、重25-30吨的巨石排列成图形的巨石遗物。

    迄今为止,包括巨大石柱群在内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究竟为谁所建,目的为何,以何种方法建造等,都是一个谜团。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巨石柱是由高水准的土木技术建造完成的。但每当人们解开一道围绕巨石阵的谜团,立即就会产生另一个谜团,因此,始终都无法完整地破译出环绕于巨大石柱群的神秘谜底。也许巨石建筑的建造者们至今还操作着我们现代人不知道的某些能量呢!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艺术家用3D绘图技术“复活”原始人

 

世界艺术博览 <wbr>- <wbr>原始时期艺术
艺术家“复活”-原始人与龙的场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