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例】98名内陆高管被税局补缴个税1.53亿

 至道从容 2018-09-18

编者按

近期,某税务机关运用网络信息抓捕软件,获取了境外某公司向境内分支机构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信息。该境外公司在上海设有两家子公司,两家子公司又分别在南通设立了两家分公司,两家分公司的高管获取了此次股权激励。以下是案件回顾。


案件事实

    税务人员认为,该业务很可能涉及应税事项,便对两家分公司财务人员进行约谈,要求提供分公司全部高管名单。经过信息比对、询问和核实,发现两分公司共有98名高管在股权激励名单中,且均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这98名高管应就因股权激励取得的股权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此,征纳双方产生了以下3点争议。


案件争议

争议一:税收管辖权

    纳税人认为该笔股权激励是境外公司授予,行权行为在境外,我国没有税收管辖权;

    税务机关认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以下简称35号文件)规定,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该企业员工的股票期权所得,应按《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南通分公司高管取得上述股权所得,是因为其在中国境内分公司受雇、任职而取得的个人所得,我国拥有税收管辖权,适用3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


争议二:纳税地点

    纳税人认为南通分公司是上海子公司设在南通的分支机构,纳税地点应当是上海;

    税务机关认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国税发〔2006〕162号)规定,纳税人应当向其个人所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由于98名高管在南通分公司任职,取得股权激励所在地为南通,所以应在南通缴纳个人所得税。


争议三:适用税目   

    纳税人认为分公司高管取得的股权激励所得,应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务机关认为35号文件规定,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98名高管取得的股权激励,正是与其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因此,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税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案件结果

    

    最终,企业98名高管共补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1.53亿元。



结语

    企业高管税务面临严监管,工资外所得、变向发放工资、股权激励所得等受到税务机关关注。企业高管也好,其他个人也好,在个人涉税信息透明化,税收监管常态化的时代,提高税务合规意识、维护自身权益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来源:《中国税务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