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学习漫谈(62):“不取亦取 虽师勿师”——浅析袁枚的治学之道精选

 3gzylon 2018-09-18

学习漫谈(62):“不取亦取 虽师勿师”——浅析袁枚的治学之道 精选

已有 6798 次阅读 2011-9-25 11:44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习,袁枚,治学之道,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学习, 袁枚, 治学之道, 不取亦取, 虽师勿师

出差归来,意外地收到一个快件,打开一看,是四册本袁枚著作《随园诗话》(线装书局,2008)。我猛然想起:十天前,在郑州工作的一位学生打电话给我,聊聊家常,谈到读书时,我说,至今只看到过《随园诗话》的一些精彩片断,还没有读过整部头原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学生经邮购,通过安徽宿迁的一个销书网给我发来了这本经典著作,令我喜出望外。书中收有《随园诗话》16卷和《随园诗话补遗》10卷,共计2150篇诗论随笔。我忙里偷闲,匆匆地浏览了一遍,时时拍案叫好。“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没有成为诗人的非分之想,只想从中窥探这位清代才子的治学之道。

袁枚天天勤奋读诗品诗,古今诗作,尽收眼底,时有心得,陆续写来,篇幅长短不一,有的几十字,有的数千言,全是有感而发,常有振聋发聩之说。《随园诗话》主要论诗,讲述如何写出传世佳作,浅显生动,言简意赅。我认为,袁枚的许多观点很值得我们理工科学人借鉴,本文着重分析他所倡导的学习方略。

 

袁枚主张博览群书,师出多门。他写道:“文尊韩,诗尊杜:犹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东海也。然使空抱东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胜,则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舵工而已矣。学者当以博览为工。” (《随园诗话》卷八之五十)。这里,他说:“提起文章就要推崇韩愈,述及诗歌就应尊崇杜甫:就好比登山者一定要登上泰山,泛舟者一定要朝向东海一样。但如果仅仅空抱着东海、泰山,而此外却不知道还有天台、武夷的奇绝,潇湘、镜湖的胜景;那充其量不过是泰山上的樵夫,海船上的舵工。由此可见,学习的人应以博览群书为好。”我们做理工类科学研究的,在追求学问时,也不应把自己的视野收缩在很窄的专业范围里。科学方法论专家贝弗里奇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独创精神往往在于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观点联系起来。此外,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因此,阅读不应局限于正在研究的问题,也不应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实在说,甚至不应拘于科学本身。”大家看,一中一外、一文一理,两位学者的观点何其相似!

袁枚还认为,学者应该博古通今,兼收并蓄,说道:“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闑,类书如橱柜,说部如庖湢井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悦神。今之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能吟诗词而不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屋高堂也。是皆不可偏废。”(《随园诗话》卷十之十)。这里,他把那时的学问架构比作房舍,各类著作犹如其中的窗户、厅堂、卧室、厢房、门框、厨房、浴池、井台、书房、花园……,它们在房舍整体中不可或缺,从而讲明了,要成为好诗人,不仅要善诗文,而且要博通经史。而我们想在科研中做出成绩,也要有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我在学习漫谈系列[如(59]中也曾强调过此点。

他在《诗话》中转述了杜甫的观点:“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者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随园诗话》卷二之四)。他用两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他是如何向担粪者和僧人学习写出佳句的,告诉大家,要善于随时随地学习,不仅向学问家学习,还要向平凡的人学习。这些年来,我就从周围的年轻人那里学到了很多。

 

袁枚力主术业有专攻。他说:“‘传’字‘人’旁加‘专’,言人专必传也。尧舜之臣只一事,孔子之门分四科,亦专之谓也。唐人五言工,不必七言也;近体工,不必古风也。宋以后,学者好夸多而斗靡。善乎方望溪云:‘古人竭毕生之力,只穷一经;后人贪而兼为之,是以循其流而不能溯其源也。’”(《随园诗话》卷五之七十二)。在《随园诗话补遗》的卷十之八中他更进一步说:“每见今人知集中诗缺某体,故晚年必补作此体,以补其数,往往吃力不讨好。不知唐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是以得情性之真,而成一家之盛。”因此,我们理工科学人也应强调“专”字,在学习、科研中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尤其不可“贪而兼为之,是以循其流而不能溯其源”。我以前在讲述曾国藩读书“专字诀”时也曾谈及此点。

 

袁枚认为,读书要讲究方法,善取书神。他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随园诗话》卷二之四十四)。他对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了生动的诠释:“余尝谓鱼门云: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少。……或问‘诗不贵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卷十三之七十二)。其中告诫后人,读书切勿囫囵吞枣,必须有一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他把读书比作吃饭,亏他想得出来!我特别留意他的关于蜂采花的比喻,跟我在学习漫谈(30)中谈到的培根的比喻如出一辙。袁枚比培根年轻151岁,但当时绝无可能读到培根的著作,所以这两位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

关于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袁枚还有如下的精辟论述:“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流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取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骛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随园诗话》卷四之四)。他告诉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应该有清醒的头脑,看清前人工作的优缺点,切忌盲目跟风,更不可“东施效颦”,不然,就会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他还告诫人们,没有佛的聪明而机械地学佛,则必死无疑。倒不是真的死了,而是把学问做到“死胡同”里去了。

 

那么,怎样才能学古人而不走进“死胡同”?袁枚告诉我们,要才、学、识兼备。他写道:“要之,能从人而不徇人,方妙。乐取于人以为善,圣人也;无稽之言勿听,亦圣人也。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 (《随园诗话》卷三之四十七)。说的是,“重要的是,能跟随别人而又不苟从别人,这才最妙。能学人长处变成自己长处的是圣人;不听没有根据的话,这也是圣人。写史书要有三种长处:才、学、识。我认为写诗也是这样,而见识是最为重要的;没有见识,才和学都会被误用。”

才、学、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里引用袁枚写在《续诗品·尚识》中的一段名言: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意思就是说,要善于学习,追求好的方法不能被思想框架所限制,也不能放弃原来的好习惯,学习中要主动思考,积极创造,就能取得成功。其中,“学”就像一张弓,而“才”是箭,只有以远见卓识指引,方能射中目标,无往而不胜。要四方求师,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学来精华,扬弃糟粕,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所以,这段话是袁枚的治学之道的极好概括。

最后,引袁枚的另一段精彩名言:“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随园诗话》卷十之六十一)。也就是说,平时应用心学习前人的著述,而自己落笔时,就不应老是想着前人是怎么说的,这样,自己的新意才能显现出来,才有创新性。写诗如此,做任何学问也应如此。

以上是我探索袁枚的治学之道的初步体会,不尽正确,愿与朋友们切磋。

 

【链接】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清代著名文学家,以诗论著称。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随园。乾隆十七年(1752)曾出仕陕西不到一年,而后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尺牍》、《随园随笔》等。

 

写成于20119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90232.html

上一篇:学术动态-5心无旁骛切磋学问——记第三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
下一篇:[转载]美文共享(4):司马玄德《谈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