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读书人的主课。怎样读书?历来见仁见智。我在前面的博文里也陆续谈过一些看法(见链接1)。今天想就自己年轻时读书走过的弯路,谈谈经验教训,主要涉及读专业参考书时如何“拦腰读”、“跳着读”方面。为避免空谈,就拿如何研读钱伟长所著的《应用数学》做例子,做一个案例分析。 我在中学时代,课余时间热衷于看小说、看科普书籍、做做奥数题目,不大读教学参考书。上了大学,眼界大开,周围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一摞一摞地往宿舍里搬参考书;我面对茫茫书海,真有点发愁了;于是,学别人的样,借来一批参考书。那时,课程排得不算太紧,复习了老师的自编讲义,系统研习了主打参考书之后,还有富余时间看参考书。 怎么读参考书?当时不懂诀窍,就一本一本地从头到尾地读。1950年代正是俄、美、欧书系“混战”的时段,原先美欧垄断的科技图书逐渐被原苏联书籍取代,那些没学过多少俄语的学者匆匆翻译了俄文著作,不少书籍很不通顺。特别是,三个书系的讲法不同、符号混杂,苦了我们这些初入门者,不得不从头细看,效率极低。时间哪里够用! 当时我沿袭中学阶段的读书方法,事无巨细,逐点细抠,还想读得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不敢“拦腰读”、“跳着读”。然而这么做,课余时间捉襟见肘!因此,足有一年时间处于被动状态。 大一暑假,我集中“充电”,除了做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上的题目之外,还读了一批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方法论的著述,下决心改变自己读参考书的方法。我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学习前辈的治学之道,重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在那时开始悟出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老师的讲义和主打参考书应该精读,其它书籍应该速读,或者有选择地读相关章节。新法试行之后,情况才有所改观。其中特别留意了“拦腰读”和“跳着读”。 此后,每新修一门课程,我总找来5~10本非主打参考书,仔细看内容简介、序言、绪论,化一天时简略读一遍,比较之后,决定取舍,选定其中两三本作为经常翻翻的参考书。 我首先改变了从头读起的习惯,根据需要,从中间插入,即“拦腰读”。当然先熟悉一下各本书的逻辑系统和符号系统。阅读时特别注意与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已有知识的区别。此后,随着教学进度,“跳着读书”,只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这样一来,读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此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一直沿用了“拦腰读”和“跳着读”的方式。
下面,以钱伟长所著的《应用数学》为例,谈谈如何“拦腰读”和“跳着读”。在链接1的学习漫谈(26)中我已对此书做了简介。此书是钱伟长先生讲授应用数学几十年的总结,听课者主要是工科的进修教师和研究生。这本书的写法与众不同,特别关注数学的可用性,讲了别的应用数学教科书里若干较少阐释的内容,特别适用于理工科研究生。(目录参看链接2)。 粗略地说,全书内容分成如下各部分: l 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5,6); l 数学建模(15); l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7~9) l 张量分析与场论(16,17); l 无穷级数(1,2,20); l 复变函数(3,18,19); l 高等代数(10~13); l 概率论初步(14)。 括号里的数字是各章的编码。这八个部分中,最有特色的是头四个部分。 对于理科出身的研究生,只要跳着读前四个部分足矣! 对工科类型的研究生,这四个部分必不可少;后四个部分对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研究生可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此书的特点是写得浅显易懂,强调实用,而从系统性来看,不如一些专用教科书,因此,适合于做教学参考书。 随着科技发展,应用数学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本书未涉及一些更现代的内容,如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分叉、突变、混沌、分形等的理论基础等,对这方面有追求的学生应参阅更为扩展的书籍,而将此书作为入门型的应用数学参考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