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如学骑自行车有利于骑摩托车,举一反三,学了数学中的定理运用到物理中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学骑自行车不利于骑人力三轮车、汉语拼音的学习阻碍英语的学习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时间顺序: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学骑自行车有利于骑摩托车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学会骑摩托车后自行车骑得更好了。 例子:前摄抑制前面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干扰作用顺向负迁移 倒摄抑制后面学习对前面学习的干扰作用逆向负迁移 温故知新顺向正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水平迁移(侧向、横向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如学了苹果再学香蕉,学了三角形再学正方形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分类: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上位学习 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下位学习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如原理、原则、态度、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具体应用。如勾股定理的运用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学习了“石”对学习“磊”的影响,学习了英语26个字母进行英语拼写,会把一个基本动作用到新的舞蹈中 冯忠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机制的不同进行划分(举例): 同化性迁移:一种自上而下的迁移如学了鱼有利于学习金鱼、带鱼 顺应性迁移:一种自下而上的迁移如学习了报纸、收音机、电脑再学计算机网络,然后在产生媒体包含计算机网络 重组性迁移:具体迁移、特殊迁移如把网络战争游戏三个概念进行有力结合形成战争游戏,把英文字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 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重点、客观题型) 1??形式(官能)训练说: 界定: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强调进行训练,只重视能力不重视内容,对人的官能进行训练。缺乏科学依据。 类型:一般迁移强调能力的迁移 2??相同要素说: 提出者:桑代克、伍德沃兹 实验:图形面积的估算 结论:两种学习之间之所以产生迁移是因为有共同要素。 迁移类型:属于具体迁移 3??概括化理论: 提出者:贾德 实验:水下打靶实验 结论:两种学习之间之所以产生迁移是因为学习者在活动中形成了泛化的共同原理。 迁移类型:属于一般迁移 4??关系理论(关系转换说): 提出者:苛勒(格式塔学派) 实验:小鸡觅食实验 结论:两种学习之间之所以产生迁移是因为学习者觉察到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迁移类型:属于一般迁移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重点): 提出者:奥苏贝尔、布鲁纳 前提: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 观点: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多选) 可利用性:原有认知结构得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可辨别性: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开 稳定性:原有认知结构牢不牢 口诀:辨利稳 只要是有意义学习,都存在迁移 产生式理论:关于技能学习的理论 提出者:安德森 前提:学生形成的认知技能 观点:是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现代化(桑代克解释的知识的迁移,安德森解释的是技能的迁移) 两项技能能否迁移在于两项任务之间有产生式的重叠 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简答)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共同要素说)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影响迁移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名词解释:定势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实验: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5??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影响迁移 6??学习策略的水平 补充: 7??学生的智力 8??学生的年龄 9??教师的指导 口诀:策定结,才知情,志玲师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简答) 1??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如学科基本结构。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如何把教材的内容按照他们之间的关系编排好,使之产生促进作用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的水平会影响迁移水平。多教授学习策略。 口诀:材策程内 知识学习(客观题) 一、知识概述 含义: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类型※ 1??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 感性知识:关于事物外表特征、外部联系的知识。如苹果是红色、甜的。 理性知识:关于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知识。如苹果是一种水果。 2??根据知识的表述形式: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能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关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首都,为什么下雨,某个人长得怎样。 程序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在游泳、做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 表征方式(选择):表征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储方式。 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位,用语言表述的一句话。如北京是我国首都 命题网络多个命题组合在一起形成命题网络如那个痞痞的帅男孩在弹吉他 表象事物不在眼前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如书在桌子上 程序性知识: 产生式一种条件动作的规则。 产生式系统把多个产生式相结合如把大象放进冰箱,先找到大象和冰箱、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冰箱。 大的知识单元:用图式表征,图式就是一个模板和套路。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1)符号学习 含义:学习单个符号和一组符号的意义。如把“狗”这个字和“狗”本身联系起来。内容:词汇学习 非语言读好学习,如图像、图表、图形等。 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概念学习 含义: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例子:直径的概念,经过圆心连接圆上两点的线段。学习这句话就是概念的学习。 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命题学习 含义: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 例子: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 区分概念和命题: 如果明白某个东西是什么为概念 如果读了仍然不知道是什么,但知道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的关系为命题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1)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回忆或再认、应用)三个阶段(多选)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叫:知识的编码、知识的存储和知识的提取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直观:在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从直观的角度开始如举例子、看实物 知识的概括:在直观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知识直观: 实物直观把东西实实在在的拿给学生看把植物、动物拿给学生看,做实验 模像直观采用图片、模型、图像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如地球仪、视频、电影 学习恐龙,用图像方式。讲分子、原子采用图像的形式。 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言语直观用语言的方式描述如老师声情并茂的给大家描述某个场景 言语直观运用的最多 知识概括: 感性概括按照事物表面特征进行分类 理性概括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如对苹果、香蕉、小球、口琴进行分类,年龄小的按形状分类,把苹果、小球分为一类,把香蕉、口琴进行分类属于感性概括;年龄大的把苹果、香蕉分为一类,把小球、口琴进行分类是理性概括。 有效概括(会举例):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属于某个概念之下的例子,反例不属于某个概念的例子。如学鸟的概念,鸽子是正例,蝙蝠是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所有变式都是正例。所谓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属性。如讲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体表有毛、胎生哺乳。非本质属性是生活在哪里,有几条腿。兔子、鲸鱼都是哺乳动物。 如老师在讲解果实,既举了一些可吃的果实,也举了一些不可吃的果实,这是变式。 老师讲惯性,既举了固体的惯性,又举了液体、气体的惯性,这是变式。 变式的作用:预防概括不足。如如讲哺乳动物,举兔子的例子,学生会认为哺乳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四条腿的动物,老师再举鲸鱼的例子,预防概括不足。 正例和反例:预防过度概括。如蝙蝠的例子,说明并非天上飞的都是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