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看书才有用?学习中外名人读书3步法,一定有出息

 wk9588 2018-09-18
24:32

上一节课中,我从想象力训练、联想训练和发散性思维训练这三个方面给大家讲了思维训练。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到思维导图的应用,今天这节课会讲思维导图在读书方法上的应用。

这节课,我主要会从名人的读书方法和我的读书三步法来给大家讲讲高效读书的方法。


1.名人的读书方法

我们首先来看到第一部分,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学者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孔子关于读书和学习就有很多名言,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强调的是读书要多思考,而且要反复看,多温习复习,就可以温故知新。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说孔子读《周易》的时候,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陶渊明有“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讲,陶渊明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而是抓住重点,每当对书中主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地忘了吃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读书是有很大的兴趣,而且要“会意”,即把握作者的意图、主旨。

诸葛亮则是“观其大略”读书法。《魏略》一书中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是说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看书“务于精熟”,看书很细,力求理解透彻;而只有诸葛亮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并不是只看个大概,而是抓住重点内容,领会要旨,思路非常清晰,了然于心的感觉。是不是感觉跟思维导图的思想非常像呢。

茅盾有“三遍读书法”,茅盾曾经说到,“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节段落的结构;第三遍就要一段一段的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记忆它的精炼的字句”。第一遍是粗读略读,第二遍是细读精读,第三遍是消化吸收并运用。

还有华(huà)罗庚的 “厚薄(bó)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两个阶段。他认为: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书就由厚到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这样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这真的是非常非常“牛”的读书方法。大家可以自行感受。

其实细心、聪明的学员可能已经体会到了,这些名人学者的方法都有相通之处。

2.我的读书三步法——问取忆

讲完了名人的读书方法,我们再来看到第二部分,是我个人根据我的读书经验和读书过程形成的读书三步法。相信我的方法对大家会有所帮助,而且不仅仅是对读书有帮助,对你们在微信或者朋友圈看到一些好的需要收藏起来的文章的理解吸收也有借鉴作用。

就像有句话说的,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了那么多鸡汤文,却依然没有半点进步,因为他们通常都只是提供鸡汤而不给勺。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提供“勺子”,实操性很强。

我读书分为三步法,非常简单,就三个字,问——取——忆。

第一步,问。

“问”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问定义,另一个是带着问题去读书。

问定义,就是问自己,这个东西是什么?“问”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思考这个东西是什么,是去理解的过程

“问”的第二方面,就是带着问题去思考,问定义,理解了基础意思之后,我们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我们弄清了基础意思或定义之后,我们就要像本能一样的问自己问题,通常是问how和why。

比如我们看到《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的书名,知道大概是讲如何高效学习的,可能会讲到一些高效学习的方法。那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接着思考,什么是高效学习?到底怎样高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这样的方法能够高效等等,我们要带着这些的问题去阅读,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继续带着新的问题阅读,然后在后面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就行。

大脑的运转速度是很快的,只要你们理解了我刚刚说的意思,并养成习惯,很快,这种问的理解式思考就会变成你不可分割的思维方式,看到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就这样思考和理解。

第二步,取。

说完了第一步——“问”,我们再来看第二步——“取”。取就是提取关键信息。把文章中的关键信息、重点信息抓出来,把握要点。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你能在三分钟之内就知道这本书是好是坏?知道这本书对你有没有用吗?


很简单,就是快速看书的正反面和书的折口以及目录,基本可以判断这本书讲的怎么样了。目录是否详细、全面,目录的组织是否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目录或其子目录中是否有我们问题的初步答案,这些都很重要。

此外,看到目录中我们感兴趣的部分或者看上去是能够解决我们问题的部分,翻到那个地方,再快速读一读,看看有没有答案,写的好不好,基本就可以判断一本书怎样,对你有没有帮助了。

这只是在刚拿到书的时候怎么“取”,即取书的正反面、折口和目录,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简介

那我们在看书的正文,或者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取”呢?

也很简单,取大标题——小标题——中心句和关键词

其实这个跟前面的提取关键词训练的思想是一样的,我们要找到这篇文章的关键信息、重点信息。

所以怎么“取”关键。有两个技巧。

一是按照大小标题、中心句和关键词来取,其中有时重点信息会单个或者在文中用粗体标出来。

二是利用逻辑关系词来判断。逻辑关系种类细分有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最常见的这几个。

顺序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褒贬判断和定义判断等等

这就是“取”的技巧,一是大小标题、中心句和关键词,可能有粗体突出;二是逻辑关系,顺序、因果、转折和褒贬定义判断。

第三步,忆。

说了“问”和“取”,就接着说第三步,“忆”。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人花了很久看完一本书或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回忆一下,几乎看过就忘了,跟没看多少一样。让他讲讲这本书讲了什么,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一回想,记住的内容很少。

我经常说,看懂是不够的,听懂也是不够的。只有实践掌握了的才是自己的。放也这里可以说是,只有你回忆得起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

读书的第三步“忆”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分别是部分回忆整体回忆重复回忆

第一个,部分回忆是指,看完一部分,就可以回忆了。

第二个,整体回忆是指,看完这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文章或书的整体框架和重点内容回忆一遍,并总结思考。

第三个,重复回忆是指,不管是部分回忆还是整体回忆,回忆完之后,都要去返回去回看内容,看看自己回忆的对不对,有哪些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漏掉了,然后先分析理解,找到逻辑关系,再强化记忆,或者使用记忆技巧去快速记忆。

这就是“忆”的三部曲:部分回忆、整体回忆和重复回忆。

综上,我觉得高效读书的方法就是这三步,问——取——忆,很容易记,谐音法,编个故事,“问曲艺”,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呢,问一个曲艺艺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曲艺艺人正在拿着一本书阅读。所以是“问曲艺(取忆)”三步。

问是问定义去理解和带着问题思考,“曲”谐音提取的“取”,是取关键词信息,“艺”谐音记忆、回忆的“忆”,是要记忆和回忆。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很多东西也都是相通的,大家可以多了解和学习其他人的读书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探讨了高效读书的方法。主要包括名人的读书方法和我自己的读书三步法——问取忆(问曲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毛主席的“三复四温”法和“不动笔墨不读书”,还有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法,还有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以及我认为最牛的华罗庚的“厚薄法”,很花时间,但是对扎实掌握学问的帮助大有裨益!

第二部分,我讲了我个人的读书三步法——问,取,忆。

怎么记忆“问取忆”这三步,我利用谐音法。让大家想象一个曲艺艺人正在拿着一本书阅读。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呢,要去问一个曲艺艺人他的读书方法。所以是“问曲艺(取忆)”三步。

预告:

好啦,第7节课程高效读书的方法就到这里了。下一节课我会给大家详细地讲解思维导图在做读书笔记方面的应用。

作业:

今天的作业有两个:

1.请大家尝试用一张思维导图,画出本节课的课程重点内容;

2.请大家按照我个人读书的三步法——“问取忆” 读2-3篇文章,并把这篇文章的要点复述出来。

完成作业后,查看老师思维导图示例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