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长街路西房屋全部腾退征用

 环球g0kk7og6xo 2018-09-19

[DZ编辑 摘编于网络文献]

地处北京城市中轴线最为核心的皇城内部分,故宫西侧的南长街、北长街正式启动腾退冻结。

根据新总规的要求,皇城内也是完善政务区功能的重要承载空间。南北长街项目涉及约400户,全部外迁。因为本项目意义重大,相对与二环内其他项目,进程预计会比较快。

在本次公告中,基本只涉及居民住宅。还有两所大家普遍关心的学校——161中学(含原28中/6中旧址)和北长街小学。161中学已在和平门的南校区进行扩建。既然南北长街未来不会有居民常住了,划片小学自然也失去意义。

[南长街史话]

清代没修南长街前,这里集中了会计司、煤炭库、章仪司等部门,为紫禁城内的生活提供保证。下图清代北京皇城平面图 。


民国初年在社稷坛的墙上打开豁口,开辟新街,并在街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拱门,上题“南长街”三个大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长街南口大门(下图)。


[漫步南长街]

南长街的北端紧邻着西华门。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多由此门而出;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慈禧和光绪也是从这里西逃的。


上世纪70年代北京饭店修建“新东楼”时,楼层设计过高以至于能远眺中南海内景。出于安全考虑,周总理亲自带人实地测量,才在西华门建起了5栋影壁楼。


倘若到这儿走上一走,碧绿的护城河映衬着故宫角楼,就宛如置身于美丽的图画中。



胡同与四合院如筋络和肌理般遍布其中。每一处,都带着老北京城独有的韵味和美丽,也写满了无数传奇与回忆。 


[消失的54号] 

过去,南长街中遍布着很多小胡同,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已经“名存实亡”,大宴乐胡同就是其中一条。

看名字,以为与皇家乐坊有关系,其实这里过去是给皇宫内院烧制草纸的地方。

据说当时共有七十二间房,每间房里都有熬制草纸的灶台,终日黑烟滚滚,所以在清朝被称为“大烟筒胡同”。 

 

民国建立后才谐音雅称为“大宴乐胡同”,工坊也改作了民居,还曾住过不少名人。 

大宴乐胡同26号(旧称南长街54号,今无存),就曾是梁启超、梁启勋两兄弟的故居,他们在此度过了十余年相濡以沫的光阴。下图左为梁启超/右为梁启勋。

辛亥革命以后,梁家兄弟海外归来,意图在政坛一展身手。 

1912年9月,梁启超被任命为司法总长,梁启勋任中国银行监理、币制局参事,亲手制定“袁大头”中金、银、铜的比例。

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们亟待要觅得一处庇身之所,几经辗转最后选定了“南长街54号”。 

这处占地四亩的宅院共有40间,里外三进,最高的南房曾是梁启超的固定卧房。(见下图)


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订婚仪式便是在这儿举行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座宅院还成了保护爱国人士的秘密基地。

梁启勋曾收容掩护了不少学生,通过地下组织送往解放区。直到1982年,梁家人才搬离“南长街54号”。 

后来,由于这里紧邻中南海,出于保密与安全起见,这座历经沧桑的宅邸也没了踪迹。


[与天安门零距离的学校 原28中/6中] 

如今的大宴乐胡同已经成了一条柏油马路,只在胡同深处保留着一所学校。下图是大宴乐胡同11号,原北京六中的旧址。


瞧瞧这位置,南临长安街,西临中南海,东临天安门、中山公园,说是“与天安门零距离的中学”也不为过。



曾有人描述就读28中的体验:锻炼跑步到天安门广场,组织活动到中山公园,入队仪式在中南海礼堂……。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见一斑。


 

下图是二十八中学学生在长安街上长跑。(1973年12月1日,王宝琴/摄)


[百年老校女一中]

1913年,民国初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日益被重视,“女一中”在宣武门内鲍家街成立,最初只有学生26人,教职工15人,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女子中学。

 

1926年,经在该校任教的李大钊努力争取,才从北洋军阀手中为学校争得清室善后委员会官产——原清内务府会计司南花园旧址(现北长街113号)用于建校。也就是现在161中学的北校区。


南长街,就是这样美丽而低调。

古都的韵味浸润其中,百年的传奇铭刻其中,还有那些割舍不掉的情结与回忆。


漫步其中,总会有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倘若您还没去过,不妨去走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