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在聚与化之间玩转高考作文

 山湖微波 2018-09-19

2018年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019年的高考作文如何高效备考?为此,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考版》期刊辟出第8期头版6个专版7000字的空间,特邀余航老师对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作深度分析,并为大家提供2019年高考作文的备考策略。

本公众号今日推送该专辑的第四篇文章。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专题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在聚与化之间玩转高考作文


漳州新航路  余航


本文应邀发表于《创新作文高考版》2018年第8期


  


基于上述四种能力考查指向,对2019年的考生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应对:

一、聚焦“具象”,化虚为实。

考生对试题的良好适应性,集中体现在将认知聚焦到一个具体的形象上,化虚为实。

聚焦,即构造具体的形象。思考聚合于具象,方能使认识具备了走向深刻的可能性。这类由发散考查聚合的作文试题,在历史上有诸多先例,如2011年上海卷: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一篇优秀作文聚焦于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一形象上,由默克尔对恐怖主义头目拉登被击毙表示高兴,引来的批评浪潮写起,全文将“过去”与“不会过去”这两个抽象概念在一系列具体形象上找到准确的嫁接。

因此,考生面对全国卷1这类以广阔宏大的纪事形式为材料的试题,也可以采用上述思路,将试题的两个具体的任务指令: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聚焦到某个形象上。这个形象必须是能充分回应任务指令的,例如富有良知、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而以“成为一名持守良知和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作为对后人的言说核心。

此类成功的构思也不在少数,如2014年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考生写道:“面对空谷,有人畏于悬崖峭壁而摇头退缩,也有人于天堑中看到攀援之途,并决然而上,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如若说空谷是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身为在这个时代需要沉思的知识分子,绝不能有畏难心理,而应用于找寻或创造由天堑走向坦途的桥梁。

又如2015年福建卷:1、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2、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考生写道:《沉默的阴谋者》中曾言:‘发言,一人即可,沉默却有赖众人合作。’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高行健的‘自我地狱’中而不自知。倘或有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盅惑民众,就如二战时期的德国一般,那么造成的灾难就不只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


二、建立“内省力”与“外察力”:小中见大,化大为小。

1

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就是在刹那中发现永恒,在一粒沙子中发现一个世界。为此,考生需着重思考三个形而上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具体运用在考场写作,可以转化为以下两种技巧:

(1)
建立存在感。

例如2017年全国卷2所涉及到的鲁迅的名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敢与不敢,带有很强的主观动机和意愿,敢与不敢的背后是个人内心的抉择,所以考生如果选择了这句名言来作文,要先试着倾听内心的自我对特定情境所做的抉择。例如跌倒的老人敢不敢扶?彭宇案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怎样与内心的那个“敢扶”的自己形成对话?考生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个内心对话的过程,相信就能比较深入地驾驭这句名言。

同样,2018年全国卷3所涉及的材料:“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考生可以追问,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长征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怎样的变化?如果我重走长征路,会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问题,将自我代入材料的情境中,就能看到自我与大时代、大世界的联系。

(2)
审查自我的立场和思路的生成过程。

例如2018年上海卷。试题天然地提供了一组对立的立场:从自身需要彰显价值和被他人需要彰显价值。考生首先回答,自己的立场是什么。立场生成后,再审查立场,对立场的优劣形成一个客观的综合判定。如果选择前一个立场,为什么我更看重自身的需要?自身需要的源动力是什么?提出问题往往是情境生成的前奏。问题一经提出,考生就会发现回答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立场做出修正和完善。此外,除了审查结论,还要审视思路的生成过程。与自己对话:我为什么会不在乎被他人需要?从自己的结论倒推溯源自己的认识过程,从而发现这个充满个体生活经验的认识过程中可能需要理性审视的环节。当考生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与自我对话时,就会发现走进了一个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哲理世界,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哲理思考,达到这个层次,也恰恰是高考作文题所考查的最终目标。

2

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培养向外观察周围的世界的能力。世界包含宏观意义上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就高考作文而言,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交叉就生成了一个要素:明确的言说对象。

对此,考生要确知言说对象,寻找对话交流的“点”。

如2017年天津卷的题目任务指令:“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言说对象是长辈。

同样,在2018年高考的多套作文试题中也出现了明确的言说对象。

显性的,例如全国卷1的言说对象是:2035年的18岁的青年。隐性的,例如北京卷的的言说对象是:父母、外国人、长辈。浙江卷的言说对象是:不了解浙江的外省人、外国人。

对此,考生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依据自己生活体验将试题情境中所规定的言说对象“呼唤”出来。以2018年全国卷1为例,考生可以对模拟的言说对象做一系列具体的追问:2035年的18岁青年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大的区别?小康社会对他/她们的生活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那个时代的青年最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当考生通过具体化的追问,并调动想象回答追问时,就自觉地找到了与言说对象的对话“点”。这个“点”就是言说的核心任务。

如果设想2035年的18岁青年最关心的是机器智能对人类的威胁,那么言说的话题就可以确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怎样才能更理性地保持造福人类的初心。

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大量的文章评析高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个人认为,无论怎么评析,都要避免说一通正确的废话。一篇评析文章,最低的价值,应当给来年备考高考学生和老师以一定的启迪,最高的价值,应当追求将高考作文命题、高考作文备考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从中发现能让考生更好地成长的积极因素。这也正是笔者以上角度切入评析今年高考作文的出发点。希望我的管见能作为“砖”,引出各位老师充满教学灵光的“玉”,各位同学富有生活智慧的“宝”。




作文教学与备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作文的备考更是如此。

对此,余航老师在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探寻新航路:中学语文的考、学、教、思》中有系统的论述。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