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谈81:重用儿子、老臣,迁都,赵匡胤这几件事让赵光义心惊

 金色年华554 2018-09-19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81篇。


赵匡胤驾崩前干了几件事:培养儿子、复出老臣、放风迁都以及兄友弟恭。

连环招

976年二月,吴越钱俶将要来朝。往常,这种抛头露面、外交场合的工作,都是赵光义一人承担的。

现在赵匡胤一反常态,派赵德昭前往睢阳迎接。

招待完钱俶后,赵匡胤祭拜太庙,决定带着赵光义、赵光美等人前往西京洛阳,并放出风声,说想要迁都。

同时,封皇子赵德芳为贵州防御使,以宰相沈义伦为东京留守、兼大内都部署,以王仁赡代理三司使兼开封知府。

这种隐蔽的权力转移及异常的举动,引起了赵光义的警觉。哥哥赵匡胤到底什么想法呢?

赵光义不得不深思。

宋史笔谈81:重用儿子、老臣,迁都,赵匡胤这几件事让赵光义心惊

赵德昭年已25,而且非常得赵匡胤喜欢,尤其是赵德昭的儿子赵惟吉都被赵匡胤抱入宫中喂养。看这态势,自己这个晋王都只是个虚衔。

洛阳又是知河南府焦继勋的地盘。969年,伴随着赵匡胤第二轮杯酒释兵权,他把原西京留守向训换成了焦继勋。焦继勋把洛阳治理得井井有条。

更关键的是,975年七月赵德芳刚娶了焦继勋的女儿。如果迁都洛阳,赵光义十多年的开封经营将付诸东流。

此次,自己和赵光美都将随行洛阳,而留守的沈义伦、王仁赡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尤其是王仁赡,平后蜀被贬9年,现在突然复出,实在让人难以琢磨。

所以,必须对迁都予以阻止。

反对迁都的第一人

最先上场的是起居郎李符。他原是京西转运使,搞漕运、调拨粮草很有一套,深得赵匡胤信任。现在是跟随左右专门记录皇帝工作内容的机要秘书,真正的身边人。

他与赵光义什么关系?我们只需知道幕僚弭德超最开始就是李符、宋琪推荐给赵光义的就行了。

李符上书,历数迁都的八难,即洛阳凋敝、宫阙不完、郊庙未修、百官不备、畿内民困、军食不充、壁垒未设、盛暑难行。

宋史笔谈81:重用儿子、老臣,迁都,赵匡胤这几件事让赵光义心惊

实际上除了朝廷尚未准备充分外,其余都不构成理由;而准备是否充分,不主要看皇帝如何重视吗?

所以,赵匡胤根本不搭理他。

到了洛阳,祭过父母陵墓、安抚百姓后,赵匡胤又加封焦继勋为彰德节度使;然后祭祀天地完毕,大宴群臣。

赵匡胤环顾朝内,资历老、功劳大的宿将慕容延钊、李处耘、韩令坤、赵彦徽、张光翰、罗彦环、张令铎、王审琦、韩重赟,位居中枢的范质、窦仪、魏仁浦、吴廷祚都相继去世了,吕余庆、王全斌也命不久矣。

老臣们要安抚好啊。

赵匡胤恢复了王全斌、崔彦进的节度使,并予以赏赐。理由很坦荡,当年南方未平,怕部队学你们不守纪律,所以压制了你们几年,现在金陵已破,你们好好做回节度使吧。

第二人

可赵光义看在眼里却是另一番滋味。自古云,国难思良将。王仁赡起用了,王全斌、崔彦进又恢复节度使了,这会不会是一种信号?

更加让人难以琢磨的是,完事之后,赵匡胤仍停留在洛阳,丝毫没有走的意思。赵光义愈加忐忑。

既然文臣请示不行之后,那就武将再上。

这时赵匡胤老部将李怀义出场了。此时他任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禁军中层干部)。

他找个空闲,劝阻赵匡胤说,开封有汴渠的漕运之利,每年可以从江淮输送稻米数百万斛,数十万禁军及家属都要靠这个吃饭,而且定都已久,突然又要迁都,我实在想不明白!

宋史笔谈81:重用儿子、老臣,迁都,赵匡胤这几件事让赵光义心惊

兄弟交锋

想不明白就继续想。赵匡胤当然也不会跟他讲清楚。他等的不是这些小虾米。

赵光义只好亲自上场。各种摆事实、讲道理。

赵匡胤迁都,自然有正当合理的理由。

五代以来,都城在开封和洛阳之间来回交替。开封之所以重要,无外乎漕运;漕运之所以重要,在于禁军庞大;禁军庞大,理由有三。

一是开封无险可守,需要大军驻扎;

二是战争不断,需要保持大军规模;

三是于流民中募兵,导致禁军日增。

由此导致开封城人口激增,温饱问题日趋重要。

而现在形势不同以往。南方基本统一、天下太平,流民减少,禁军规模完全可以缩减。

再比较开封与洛阳。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开封则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今后如果迁都洛阳,则完全可以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安天下。

面对如此充分合理的理由,赵光义竟然无言以对。但他不能放弃,仍然力争。

他的理由就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知道他理屈词穷了。战乱年代过来的人,谁不知道武力为王,谁又真正相信道德的力量?国家与人一样,不能没有道德,但是光靠道德,万事不成。

但赵匡胤不能揭破他,要顺从他。

赵匡胤为难地对左右大臣说,暂且按晋王的意思,先不迁都吧,但是照此下去,不出百年,将耗尽民力啊!

赵匡胤下令东归。

赵匡胤风格

赵匡胤真的这么想、这么着急迁都吗?而且最后结果是无功而返,那又何必唱这一出?

赵匡胤是想迁都,理由正是他所说的。迁都可以说是他下一步的大战略,配套以军队建设、财政建设。

正常来讲,只有当对北汉用兵结束、赎买幽云成功,再整理洛阳水道便于漕运,方可迁都。

但是赵匡胤素来不打无准备之战,这次完全没有配套,直接仓促起意迁都,怎么看都不像他的风格,也难免有人会反对。

从他的表现来看,此次出招怎么都像故意要人反对。既是试探、判断朝内舆情;又要让大家都知道,他是因晋王反对,无法做成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回到开封,赵匡胤任命王仁赡为判三司、权宣徽北院事。

随后,赵匡胤不断向赵光义释放善意,朝廷见到的是一副兄友弟恭的良好局面。

晋王府地势高、水不能至,赵匡胤就派人制造大机轮,从金水河引水入府,他亲自监工。

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为他做艾灸,还拿自身先试试温度,病好了再予以赏赐;赵光美生病,赵匡胤又两次前往慰问。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时常召兄弟同宴,好不融洽。

害怕的赵光义

可赵匡胤越表示友好,赵光义越感觉不得劲。为防万一,赴宴宫中,他都要求高琼等账下猛士紧随左右。

他怕什么?

就算我们忘了,赵光义不会忘,赵匡胤的导师是谁。

伟大的郭威导师,不仅仅教会了他"黄袍加身",也教会了他如何容忍、宽容,如何清除继位障碍。郭威处理重臣王峻、王殷的场景,一幕幕犹在眼前。

赵匡胤打李筠、李重进,讨伐南方都得需要理由。何况赵光义是自己亲弟弟,又有杜太后遗言在前,怎么好直接处理?

因此,对赵光义要宽容,要忍让,要关爱。如果对他这么好,他还要做大想继位,想不义,那自己也没有办法,只好被迫下手了。那时赵匡胤就是被逼无奈了。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后续连载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