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生前最后半年发生了什么?两件事情与传位之谜有关

 夜读史书 2019-11-21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于宫中,终年五十岁。同日,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的突然离世在历史上是一件千古谜案,《宋史》中对此事的描述仅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既无前因,也无后果,赵匡胤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赵匡胤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时年26岁),却传位给了弟弟赵光义,这显然违背了人性,毕竟兄弟关系再好也没自己儿子亲。

本着受益原则,赵光义自然成了赵匡胤离奇死亡案件的最大嫌疑人。虽然史料上并没有查到关于赵光义弑兄的记载,但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毕竟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书上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最终还是皇帝说了算。

既然无据可查,那么赵匡胤之死是不是就这样尘埃落定了呢?其实也不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记载虽然可以篡改,但很多事件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连接。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往往就能找出些许蛛丝马迹。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赵匡胤生前最后半年发生了什么。

《宋史·太祖本纪》中关于北宋开宝九年的记载共有将近一千五百字,其中有不少都是杂事,比如去赵光义府中参观新造的水池(幸晋王第观新池),去赵光美(赵匡胤四弟,后改名为赵廷美)府中探病(幸京兆尹光美第视疾)。不得不说,连这些小事都有明确记载,却在去世这件大事上只有讳莫如深的一句话,怎么能不令人起疑。当然,这些并不能成为指控赵光义是凶手的证据。不过,接下去要说的两件事情,可能就与后来的传位之谜存在重大关联了。

开宝九年(960年)二月,早已向北宋称臣的吴越国王钱俶来到开封朝拜。按照惯例,赵匡胤都会派赵光义负责接待工作,然而这次他却让次子赵德昭亲赴宋州迎接。从表面来看,这只是更换了接待负责人而已,但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信号,那就是赵匡胤开始有意安排自己的儿子接手一些重要工作了。如果往更深一层去想,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削弱赵光义的威信和势力,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儿子的能力,为未来接班做准备。

同年,赵匡胤带着赵光义巡幸洛阳。在这次行程中,赵匡胤对众人透露了一个在他心中可能已酝酿了很久的计划:迁都。

赵匡胤的设想是先将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今后再视情况决定要不要迁至长安。理由很简单,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而洛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相比开封要安全很多。至于长安就更不用说了,关中平原周围就是一个巨型的天然堡垒,敌方若没有绝对优势兵力是根本不可能攻破这座堡垒的。

当然,赵匡胤的迁都设想很可能还有一层目的,那就是削弱赵光义的势力。自从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对自己这位弟弟那真是倾尽心力地培养,不仅提拔他担任要职,而且每次赵匡胤离开京师,都会安排赵光义镇守后方。长此以往,赵光义在京师的势力日渐盘根错节,暗地里的人脉关系已远远超出了赵匡胤的掌控范围,甚至达到了在开封城内可以一手遮天的程度。

赵匡胤当时威望如日中天,根本不会担心赵光义对他有什么威胁。那么他想要削弱赵光义势力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为自己儿子将来接班铺平道路。毕竟他的两个儿子在当时都只能算“职场新人”,无论是威望还是手段都远不及他们的三叔(赵光义),所以提前打好“预防针”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迁都也确实符合大宋王朝的长远利益。退一步说,即便赵匡胤迁都计划不是冲着赵光义,但事实上还是侵害到了赵光义的利益。

因此,无论外交接待换人,还是迁都洛阳的提议,都对赵光义非常不利,而对赵德昭非常有利。赵匡胤是个非常精明的皇帝,他所作出的决定往往都会仔细掂量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在这两件事情上的安排与后来“传位”给赵光义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所以赵光义这个皇帝宝座究竟如何得来,恐怕光凭他的一面之词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参考文献:《宋史》、《涑水记闻》、《续资治通鉴长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