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 04-28 12:57 北宋开国之初皇位继承是颇有争议的,在赵匡胤有子嗣且成年的情况下,皇位却由其弟赵光义接任了,后世也是多在流传着弟弑兄的传闻,小编的观点是,在赵匡胤继位之初,他是打算把皇位交给赵光义的,或者说表面上,众人都认为赵光义是名义上的储君,而且赵匡胤也一直没有立太子,甚至都没有给儿子封王。 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宋史》中的记载是,“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按照宋史的说法是,则会哥俩关系好得很,太祖就是要传位给太宗的,不过这段记载的可信度不高,虽然宋史是元代才修的,但是元朝在修宋史的时候基本上保留了宋朝的基本记录史料,北宋的文官在大胆也不敢留有任何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 全球即时战斗玩法,联盟作战! 广告 为什么说赵光义已经是名义上的储君了呢?有一个细节已经说明了,在五代十国那个动乱的时代, “亲王封号”+“京城府尹职衔”就相当于太子了,而赵光义被封晋王兼开封府尹,这就是五代约定俗成的储君标配,周世宗柴荣登基前就是被封为晋王兼开封府尹,太宗登基后也是事实上立了延美为名义上储君,“庚申,以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先帝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所以说,在一段时间内,太宗为储君是为当时天下人所知晓且承认的,从他登基之后朝局没有动荡可以看出天下人是默认其是储君这个事实的。 虽然太祖的儿子都已成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主少国疑不仅仅是指岁数小啊,如果是没有才能,关键还缺乏军政经验,压不住场面,这都可以引起国家动荡,能力差无论年龄再大都守不住江山,太祖应该是顾虑到这一点,才让太宗当继承人的,按理说太祖的儿子们成年了,即使不立为储君,也应该封王,但是他不给他们封王,或许就是要打压他们,断了他们争储的念头,避免赵家的分裂,避免重蹈五代主少国疑政权不稳的覆辙,至少对外展示是把赵光义当成储君的,他如果不提携弟弟,一味培植儿子,他就有可能是第二个周世宗,其实说白了,在权力面前,亲情是顾不上了。 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随着国家日益稳定,儿子也张大了,肯定胳膊肘往里拐,希望儿子继位,赵匡义知道当皇帝是高危职业,随时有可能脑袋不保,宋朝之前五十年里就诞生过十多个短命王朝,他压根不会料到他创立的宋朝能走三百年,要是他知道宋朝能走过三百年估计就直接传位给儿子了。所以小编认为赵匡胤在后期是有些后悔的,在死前也一直在做迁都的准备,赵光义不犯错误,没有理由给他降职,但是首都搬了,赵光义就不是亲王尹京了,他想通过一个相对温和的方式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所以宋太祖不着急立太子,毕竟太祖武将出生,正直壮年,暂时不需要立太子,当赵匡胤发展弟弟培植党羽暴露觊觎帝位的野心把自己架空后,想利用亲情加以挽回,但为时已晚! 至于说赵匡胤的暴毙,个人还是倾向于真的是暴毙的,如果赵光义想要谋害兄长,必然要串联收买一批朝堂上的大臣和皇宫内部的人,作为太祖来说不可能一点都不会察觉,估计就是太祖发病意外身亡,赵光义利用手中地位权力夺了侄儿的帝位。 平台声明 |
|
来自: 昵称39636210 > 《狐说扒道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