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侠客 品种:星光灼灼,关注度非常高的正派人物。 年龄:青壮年最吃香,但年老者最牛掰。 分布: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全看爱好。 性格:侠客有十八般武艺,就有十八般性格。自认为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人总结的最好。金庸善写为国为民的大侠,龙腾五湖四海,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都得用在报效祖国的道上。古龙专爱儿女情长剑侠情缘,是好汉必须情史丰富,武艺超群,美女与神功双持才有面子。梁羽生喜欢复杂多元的侠客,家国情,儿女情,兄弟情,统统都有才过瘾。 那魏晋的侠客啥样子:不知道,因为数量太多了,上文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人合作都写不完。 那么问题来了,魏晋为何多侠客? 一是生活温饱问题。吃不饱肚子,饿得慌。东汉后期以来,国家朝纲混乱,政治昏暗,土地大量兼并,豪强势力膨胀,苛捐杂税沉重,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失去土地和生存能力的农民。他们背井离乡,生存无着,只好铤而走险,先后举行了多次流民起义。这是生活主动逼出来的“穷侠”。流民起义好不容易被镇压后,一批权贵和豪强地主看出了“穷侠”的成因,于是收编了社会上的流民侠客,成为了自己的私人武装。衣食住行得以满足的“穷侠”,伙同本就是军阀混战中涌现出来英雄权贵,结成中央政府管不住的侠客群,成为公族豪侠。 二是社会治安问题。魏晋的朝局一直处于走马灯似的更替之中,动荡的社会无疑会增加人们的不安感,因此人人希望自保。他们有的从自保开始,逐渐成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有的成为保乡护邻、甘当重任的豪杰,有的则干脆铤而走险沦为强盗式的“野侠”。 三是社会舆论问题。对于北方来说,少数民族众多,不仅受其民族剽悍刚猛性格的影响,而且战乱纷繁的社会中,“武”本身就成了一种看家的本领,因此与侠义气质相对应。而对于南方言,
儒家虽然不尚武,但他们也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时的侠客,或抗击外族入侵,或看不惯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或劫富济贫、扶贫济弱,总之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因此,这一时期,关于侠义和尚武的文学作品也多了起来,以诗歌歌颂侠义形象和侠客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的创作。例如曹植的《游侠篇》,
“狡放过猴猿,勇剽若豹猁”的游侠形象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精神,以及当时逐渐兴起的以游侠为主要人物的志怪小说,为侠客造足了舆论大势。 自己本身拥有争夺生活所需的能力和主动权,又前有豪强士绅的示好拉拢,后有迷妹迷弟们作诗弄赋吹捧,也无怪乎魏晋南北朝有那么多的侠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