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会》的故事

 cxag 2018-09-19

《诗文会》编剧沈凤西女士



文/金勇勤


沈凤西记忆过人, 上世纪50 年代中后期的岁月恍如昨天尽浮眼前。那时,她虽自身经历曲折, 却对人生毫不悲观, 反而为广大观众寓教于乐着想,颇爱写作喜剧。为给她当时所在剧团的头牌旦角黄桂秋先生创作新剧目, 她反复选材,终于被一则明传奇激起写作冲动, 觉得这一历史故事很适合黄派表演。


黄桂秋曾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齐名, 只是有些命途多舛, 被人称为“霉旦” , 但其社会影响和票房号召力之大, 仍客观存在。于是, 沈凤西闭门潜心作剧, 日夜挥笔, 将戏写了出来。未料, 待剧本脱稿, 黄桂秋却因“反右运动” 被扣上帽子, 致使此戏难以付排, 只好旷日持久地闲置桌屉之中。


因心血白费, 致使殚精竭虑的沈凤西郁郁寡欢, 惆怅不已。怎么办? 她便找自己老师、时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著名导演杨村彬先生商量。杨夫人即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胞姐王元美,当时也积极参予意见。杨家夫妇都觉得, 不能因黄桂秋被扣右派帽子而使写成的剧本报废, 得设法为剧本另找出路, 换人排演。他们虽然熟识四大名旦, 但感到梅、程、尚、荀均上了年纪, 谅无精力再投入新剧目的排演, 眼下唯有己自成流派、风头正健、事业如日中天的张君秋精力旺盛, 创作欲强, 而且他所演新剧目既守成法, 又不拘泥于成法, 风格和沈凤西已写成的这个剧本相近, 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人选。于是, 沈凤西便遵照杨村彬夫妇的指点没通过任何关系, 便直接将剧稿邮寄到北京京剧院, 试投给大名已如雷贯耳、却还无缘相识的张君秋先生。


张君秋《诗文会》


寄走字字句句是心血的剧稿后, 沈凤西日夜都在暗自思忖, 在目前正红得耀眼的张君秋先生的周围, 肯定有不少文人为他撰文作剧, 哪会缺少排演的新本子? 而采用其素不相识的编剧之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 随着岁月的推移, 她的这种想法愈来愈凝固, 后来更是不抱什么希望了。


光阴荏苒, 转眼到了上世纪60 年代初。一天, 刚从北京巡回演出回沪的小生演员王文军见了沈凤西就急急问道:“你向北京投过剧稿吗?”沈凤西赶紧肯定作答, 并简明扼要地讲完剧情。王文军向他道贺说: “这就对了, 你写的这个剧本, 北京京剧院已经采用, 改名为《诗文会》, 由张君秋搬上舞台公演了, 很受欢迎, 北京京剧院正在苦苦找你呢。因为你寄的剧稿信封找不到了, 不知道你的地址, 没法通知你, 你快和他们取得联系吧! ,喜出望外的沈凤西, 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便立即发信北京。很快, 她就收到了北京京剧院寄来的《诗文会》演出本, 以及所附的1 0 元稿酬。后来,她又收到了40 元上演费。


《诗文会》演出剧本封面


这部险遭夭折的剧作, 经任人唯贤的张君秋先生尽心竭力而得以问世, 并成为经典名剧享誉海内外, 近又被音配像流传后世, 这是沈凤西剧作生涯的幸事, 令她终生欣慰且自豪, 至今内心仍充满了对张君秋先生无尽的感激。


但直到1980年初的一个晴夜, 沈凤西才和心仪日久的张君秋先生首次晤面欢叙。那是在人民大舞台后台, 由尚任职上海京剧院还未返北京工作的张学津引见的。其时, 张君秋正抵沪和京昆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合作公演《贩马记》。张君秋待儿子介绍完曾为自己写作《诗文会》的编剧沈凤西, 向她投去的第一瞥, 竟是显然的惊讶之色。反应敏捷的沈凤西立即会意了张君秋先生此刻注视自己眼神的内涵。她猜得到, 张先生原来一直以为这个剧本的作者是位老先生, 不料见面才知竟是个老太太。她想, 这也难怪, 因搞京剧编剧的都是些颇有学究的老翁, 如给梅兰芳编剧的齐如山, 为程砚秋编剧的翁偶虹, 给尚小云编剧的还珠楼主, 给荀慧生编剧的陈墨香等。何曾见过自己这样的老妪呢?


张君秋 《诗文会》“帘试”



惊讶之后的张君秋, 极为诚挚地深谢沈凤西提供了一个好剧本, 丰富了他的演出剧目。沈凤西也再三道谢张君秋不但成活了她的剧作, 而且请人修改得更好, 他一演, 影响愈发大了。这就是《诗文会》主演和编剧初次、也是仅有一次的诚挚欢晤。


上海戏剧     200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