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lndtsg0 2014-04-13

 今年是西安易俗社百年诞辰,在微博我每日推出一位易俗社的名家,用我的方式来纪念易俗百年。现已半月,做一小结。

    易俗社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宗旨“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 ,因此易俗社演出的剧目都是本社文人剧作家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前辈为了寻求利用戏曲改造社会做出的努力。这是易俗社与别的班社最大的区别,因而也拥有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文学大家进行剧本创作,本辑为你首先推出在易俗社发展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十五位剧作家。由于本人见识浅薄,对于秦腔史料了解不多,所以这十五位只是众多剧作家中的部分代表,以此来纪念那一大批为秦腔创作立下汗马功勋的前辈!

 

(1)李桐轩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李桐轩,1860-1932年,名良才,字桐轩,号莲舌居士,祖籍陕西蒲城。他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1905年参加陕西同盟会,民国后被聘为陕西修史局总纂、省长署顾问、省政府顾问,全国语音统一会会员。1912年7月1日,与孙仁玉等发起创立易俗社,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

    李桐轩先生主要创作的作品有《一字狱》《天足会》《牛肉案》《豚尾记》、《银蜡台》《贺家坟》《孝子金》《董华妻》《亡国痛》《泗林湖》《兴善庵》《文山殉国》《双刀记》《元宝精》《中牟摘印》《鲁相拔葵》《人伦鉴》《鬼教育》《强项令》《闹督院》《万变图》《如皋狱》等。

 

(2)孙仁玉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孙仁玉(1872-1934),名瑗,字仁玉,祖籍陕西临潼。出身清贫,凭自学成为贡生,后毕业于法政学堂。早期为同盟会员,奔走革命。以后致力于教育与秦腔戏剧艺术事业,一生以启迪民智,除旧布新为己任。1912年7月1日,与李桐轩等发起创立易俗社。

    孙仁玉先生共编写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除36个大本戏外,余者均是折子戏。其中《青梅传》、《复汉图》、《柜中缘》、《将相和》、《镇台念书》、《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贤》、《鸡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3)范紫东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范紫东(1878-1954),著名秦腔剧作家,祖籍陕西乾县。出身书香,五岁识字,八岁读经史,九岁作诗文,25岁,以通考第一名的最佳成绩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亦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宏道学堂。1910年加入同盟会,于教学之余,立志于于戏曲改良社会,1912年与李桐轩、孙仁玉创办易俗社,从事剧本创作。

    范紫东先生共创作大小68个剧本,《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战袍缘》《大学衍义》《翰墨缘》《女儿经》《玉镜台》《苏武牧羊》《三知己》《光复汉业》《鸳鸯阵》《盗虎符》《伉俪会师》《秦襄公》《晋文公》《李广射虎》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4)王伯明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王伯明(1870-1942),秦腔剧作家,名兆离,字伯明,陕西扶风县法门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与李桐轩、孙仁玉等倡导戏曲改良社会,成立易俗社,历任社监、评议、社长、名誉社长等。1913年任众议院首届议员,1915年任孙中山元帅府顾问。1925年,民国因操劳过度致双目失明,政府特典归陕养老。

    王伯明先生在易俗社期间,曾创作了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封建专制的剧目,如《共和纪念》《欢迎议员》《自由恨》《开国图》《训俗享》《新审判》《新糊涂判》《梁上君子》《熊耳山》等剧目;改编了《观音堂》、《重台》两剧,又同高培支二人合作修编了传统剧目《蝴蝶杯》等。

    先生于民国三十一年病逝于其家乡扶风,终年七十三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长蒋中正,检察院长于右任等发来唁电致哀,并拨款助葬,易俗社亦两度来扶风为其纪念演出。

 

(5)高培支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陕西富平人,生于陕西陇州,幼读私塾,1911年入同盟会,10月,在都督张风翙总务府充任铸印官,1912年7月年改委都督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12月委充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陕西代表,同年与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倡导发起西安易俗社,前后三次任社长达14年之久!

    高培支先生编写54个剧目。据《陕西易俗社第三次报告书》载:“本社开幕,李桐轩、王伯明皆有本戏,然篇幅皆不甚长,长本戏之编,自培支之《鸳鸯剑》始。其为戏也,善以积复杂之事实,错综变化,似将合而复离,意欲完而未尽,再接再厉,层出不穷。评戏者有:‘长江大河,波澜壮阔’之誉。”

    高培支先生编写的54个剧目,其中折戏29个,本戏25个,其中《夺锦楼》《二郎庙》《亡国影》《纨绔镜》《人月圆》《宦海潮》《鸦片战纪》《侠风奇缘》《崖山泪》《端阳苦乐记》等为其代表作。前后任社长达14年,每每在易俗社困难时力挽狂澜,对剧社管理培养学生等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大家的尊敬!

 

(6)李约祉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亦字约之,别号金粟逸农。陕西蒲城人,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长子,秦腔剧作家。清末举人,同盟会员,京师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前后任陕西省立女子高小及女中校长、省教育厅督察长等,后继承父志致力易俗改良社会,曾任易俗社社长、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

    李约祉先生学博智广,虽沉稳寡言,但所编写的戏曲却饶有风趣,既有幽默的丑戏《算卦骗人》《千字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传》;亦有谏君幽忠的《优孟衣冠》;更有针砭闹分裂,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韩宝英》(亦名《石达开》)。曾为范紫东先生遗作秦腔名剧《三滴血》作序!

 

(7)胡文卿

 

    胡文卿(1876-1954)名焕章,亦名闻钦,字文卿,临潼县雨金镇东胡门村人。戏剧管理家,剧作家。少年苦学,曾为前清贡生,曾任陕西耀县知事,后入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活动。1949年后,先后任陕西省教育厅一科科长,省禁烟局总办,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省政府咨政,省通志馆参订,西安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1912年夏,胡文卿先生积极响应李桐轩、孙仁玉二先生发出的筹办易俗社的倡议,为136名创办发起人之一,骨干社员。易俗社成立后,先后任评议员、编辑、国文教员、债务主任、评议长、监事,并前后任三届社长。胡先生任社长期间,易俗社两次到北平演出,获誉甚高。

    创作剧目有:自1917年9月《天香阁》;1918年5月《美人画》;1919年3月《姑嫂决科》;9月《一拜缘》;1920年9月《错认缘》、《剪刀计》。1951年5月,易俗社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他便脱离易俗社。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开展后,受到冲击,精神上受到沉重地打击,于1954年9月病逝于西安,年79岁。

 

(8)吕南仲

 

     吕南仲(1882~1927)名律,字南仲,秦腔剧作家。浙江绍兴人,清末附生。早年到陕西,曾任省财政厅股长,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等县厘金局局长;191 9年成入易俗社,并任编辑兼评议;1923年1月被选为社长。1927年10月27日,吕在西安病逝,年仅四十岁。

    吕南仲先生任社长期间,著名学者鲁迅来陕讲学,吕以易俗社长和绍兴同乡的名义请鲁迅在易俗社观看《双锦衣》等剧,原本对戏曲颇有微词的鲁迅对易俗社的秦腔演出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得知正值易俗社12周年庆典,当即捐出50元课费,并手书“古调独弹”匾额作为鼓励。

    吕南仲先生共创作秦腔本戏8部、折子戏16出。所有剧本构思精巧、结构奇特、词简意赅、文采闪烁。易俗社成立12周年时曾即兴创作以“十二”命题的一组喜剧:《十二先生》、《十二戏迷》、《十二锦屏》,代表作有本戏《双锦衣》《殷桃娘》《金狮鼎》《紫碧鱼》和折子戏《花月简》《端阳节》《碎黑碗》等。

 

(9)王绍猷

 

    王绍猷(1883~1971)名建勋,秦腔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陕西富平人,同盟会员,参加过讨袁战争和护法运动,任职旅长。后在国民军、国民军联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供职,带兵打仗。1932年退职回陕入易俗社从事秦腔编剧及研究工作。1952年调入戏曲研究院工作,1961年聘为陕西省史研究馆员,1971年病逝。

    王绍猷先生创作和改编了大小42个剧本,代表剧目有《铡美案》《新忠义侠》《文君夜奔》《铁兽图》《新紫霞宫》《解甲封王》《法门寺》《蛟龙驹》《拷红娘》《双愚记》《金光玉》《文山节》《易水饯行》《血战牡丹峰》《七人错》等。著有《秦腔记闻》一书,1949年在易俗社和高培支、李约祉的资助下出版。

 

(10)封至模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封至模(1893—1974),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导演。本名挺楷,祖籍陕西咸宁柏坊树,生于咸宁景龙池。在北平上学时参加了齐如山、梅兰芳的组织的“国剧学会”,结识了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等名流习研京剧。从著名京剧票友王寿山学花旦,拜清廷供奉李宝琴为师,习花衫、青衣。

    1923年毕业回陕,先后当过教师、政府职员等。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一面工作,一面仍致力于艺术活动,曾参加西安京剧票房“广益娱乐社”,与刘尚达、张寒晖等发起组织“西安实验话剧团”,与武小文等创建西安第一所影院—阿房宫电影院,与周伯勋等创办文学戏剧小报《小言》。

    封至模先生1931年应聘西安易俗社,任训育主任兼编剧、导演。他治学严谨,教学教人,注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并关心学生思想、心理变化。九一八”事变后,他赶排了自己编写的秦腔历史剧《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率易俗社赴北平慰问抗日军民,引起轰动。

    1937年6月13日《全民报》报道《山河破碎》在北平演出盛况:“观众之多,足无隙地,无票遭拒于门外者大有人在,观众欢迎的情绪,诚为仅见。”“此剧写历史的伤痛,促民族的觉悟,振聋发聩,去懦警顽,实对现时之中国当局下一针砭。方今举国民众,抗敌殷切,故亦极欢迎此抗敌救国主义之民族佳剧也”。

    封至模先生在“七七”事变的当天,在《京报》发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到了被外族侵略,国将不国的时候,总有几个或大或小的汉奸,媚外卖国为人奴役或将国土,拱手送人”。“现在的中华民族,现在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否与南宋相若?!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还我河山’吧!”

    先生于1934、1935年间两次请上海百代公司来西安为易俗社老教练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和著名演员刘迪民、王天民、耿善民、王月华、李可易、雒秉华、高符中等录制唱片三十余张。先生亲任片头演员介绍,为秦腔保留了最早、最珍贵的声腔资料,是先生对秦腔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大贡献!

    他创作改编的剧本约50余出,如《蝶哭花笑》《天道无知》《岳母训子》《富贵寿考》《讨鱼税》等;专著有《秦腔概述》《秦腔艺人考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大词典》等;短篇有剧目评说、演员简介、舞台美术等,散见于各报刊。1966年退休,1974年病逝于南京。

 

(11)冯杰三

 

[120607]易俗明星耀百年(一)——剧作家

 

    冯杰三(1901—1973)秦腔剧作家、戏曲服装设计家。长安义井村人,自幼家贫,毕业于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后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室供职,因酷爱秦腔,工余学习戏曲创作。三十年代,经同乡谢迈迁举荐为易俗社编剧,后担任过训育主任,督管学生文化和技术进修,并担任过剧务主任。1973年病故于西安。

   冯杰三先生创作和改编过的剧目有《投笔从戎》《木兰从军》《豪曹剑》《新和氏璧》《林冲》《陆文龙》《金玉奴》《岳云》《草莽英雄》《范睢相秦》《乾元山》《春秋笔》《串龙珠》《貂蝉》《盗宗卷》《牛郎织女》《项羽之死》《闯宫抱斗》等戏。

   冯杰三先生除编剧外,还细心钻研草木花卉、禽鸟虫兽以及色彩图案,从事戏装、头盔、发式的设计与改进。长期深入剧社生活、观察、体验,和绣花匠师、头盔师共同研究,绣制新颖的改良戏装、头盔。他曾设计制造的八块花团式服装清丽、大方,被推广到全国各地。

 

 (12)李干臣

 

    李干臣(1881-1952)名桢,字干臣,榆中青城人。秦腔剧作家,从1915年到1935年的20年间,任西安易俗社编剧,创作了《桃花泪》《闺阁缘》《鱼水缘》《五色棒》《重圆镜》《虞侯传》等。其中1918年创作的《桃花泪》一剧,1934年在美国芝加哥赛会上被评为第四名,荣获创作四等奖。

    李干臣先生于1935年回兰州,不久,抗战爆发,他被宁夏省主席马鸿逵邀请到银川,在觉民社任编剧。在觉民社他编写了《东窗记》《商人救国》《马到成功》《汉奸榜样》等时装戏,号召全民抗日。1948年前后,他离开银川,回到了青城老家,于1952年去世。

 

(13)曹应辰

 

    曹应辰(1881-1953)字枢丞,秦腔剧作家。甘肃宁县人,清末贡生,同盟会员。在易俗社任编剧期间,编写了《顶灯记》《黄花岗拜扫》《民意潮》《因果鉴》《戏中戏》等,并在社内演出。回甘肃后曾为平凉平乐社编写《信陵君窃符救赵》《扫墓认子》《驴背缘》等,并亲任导演。一生编写大小剧目六十多本。

 

(14)淡栖山

 

    淡栖山(1897—1966),秦腔剧作家。陕西西安人,曾任陕西省长安县图书馆长、省公安局督察员、代理警察长。民国二十八年底加入易俗社,任教员、编辑、候补理事。1949年后,先后任西安市革命文物征集委员会秘书、西安市文教局干部、西安市文史馆馆员。1966年病逝于西安,享年六十九岁。

    淡栖山先生编写剧本有《保卫祖国》、《民族英雄》、《雪鸿泪史》、《江山美人》、《黄巢起义》、《文天祥》等。作品多取材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保卫祖国》和《民族英雄》,写明末左宝贵、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文天祥》则歌颂南宋末文天祥誓死抗金、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

    《文天祥》一剧曾由三意社排导演出,尤其“狱中”一场,敌人软硬兼施,文天祥却大义凛然,高唱充满浩然正气的《正气歌》,表现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此外,他很关心评剧,曾为评剧演员赵玉兰编写了《双泪痕》,此剧经赵演出,流传甚广。

 

(15)樊仰山

 

    樊仰山(1908-1985),秦腔剧作家,陕西韩城人。曾任《青门日报》社长、《更生》半月刊社长、《西京平报》经理等职。三十年代中期加入易俗社,创作编剧二十余本,代表作有《梅花岭》《李秀成》《衣带诏》,此外才能曾创作《长江会战》《血战永济》《湘北大捷》《民族魂》《牧童艳遇》合称抗战五部曲!

 

    

    秦腔剧本有“汉三千、唐八百,演不完的周列国”之称,自易俗社成立后,光易俗社各位剧作家创作的剧本就达六百余本,为本就浩如烟海的秦腔著作再添辉煌巨作,其中不乏范紫东、高培支、孙仁玉等大家创作的《三滴血》《软玉屏》《夺锦楼》《柜中缘》等已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