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易俗社,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

 黑龙江波涛 2023-06-26 发布于黑龙江

西安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原名“陕西伶学社“,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著名的秦腔科班。

易俗社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老剧场

易俗社博物馆

著名戏剧家田汉称赞易俗社是“中华戏曲第一剧社”,并将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1920年,易俗社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 “金色褒奖”;

1924年,文坛巨匠鲁迅连续三天在易俗社听戏,并亲笔题写“古调独弹”颂赞易俗社;

2006年,以易俗社为代表的秦腔艺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易俗社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易俗社剧院入选第二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易俗社博物馆

易俗社博物馆

秦腔经典剧目《白蛇传》

那么,100多年来易俗社在中国艺坛长盛不衰根本原因是什么?

1912年易俗社创办时,创始社长李桐轩就确立了“救正人心、改良风气”的易俗精神。

当时的文人阶层讥讽李桐轩“与优伶为伍,有失体统”,而李桐轩作诗答复:

“喧阗长安市,与子共翱翔;莫腹闻妇孺,呼吁愁人肠。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

那时担任陕西省修史局总纂的李桐轩,能有如此胸怀气量和铮铮硬骨,已为易俗社发展传承注入了百年不衰的基因。

创始社长李桐轩

1909年李桐轩之子李约祉接班担任社长,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的他亲自编写剧本。同行评价他写的戏是“写国事,敢于大起大落;写家庭,又委婉细致……”。

1921年易俗社走出西安,成立武汉分社。

根据南方人喜欢温婉绵长戏剧的特点,易俗社主动对秦腔唱腔做出细腻缠绵的改进,更好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品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易俗社用戏曲救国,创作了《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等剧目,这些的爱国戏曲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广为传唱。

近年来易俗社更积极投身扶贫事业,仅2020年就下乡扶贫公益演出100余场。

100多年来,易俗社始终走在每一个时代最前沿,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自我革新,积极入世,为百姓发声,表达民众心愿,成为了无数百姓的文化食粮和精神支柱。

秦腔经典剧《三滴血》演出剧照

如今的易俗社再一次实现最华丽的转身,迸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易俗社文化街区,是一个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含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室外戏台等建筑。

易俗社文化街区规划模型

易俗社博物馆

易俗社文化街区把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时尚相结合,通过“馆、展、演、商”四位一体的展现方式,让秦腔艺术展演、秦腔博物馆群落、戏曲文化创意相结合,更好地呈现易俗社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

游客可以在易俗社博物馆里游览,观看珍藏的原创剧本手稿,如何讲述文化剧社的厚重历史;

步入易俗社剧场内,观看经典剧目,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可以一站式品尝西安本土老字号美食;

进入易俗社文化街区的“东邦哥”地下复古街,让人瞬间穿越到80年代的西安,电车、学校、电影院、音像店、照相馆、理发店、小卖部、供销社都被原景重现。

易俗大剧院

大剧院舞台

东邦哥地下复古街

为时代而唱,为百姓而戏,这或许就是易俗社百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文遗头条,分享好听、好看、好玩、好奇的中国文化遗产故事,期待你的持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