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书法杂志 | 浅谈《张猛龙碑》

 陇上撷英斋 2018-09-19


杨艺伟

浅谈《张猛龙碑》


内容摘要

魏晋时代,楷书已经发展成熟,钟繇、王羲之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将楷书——这种来自民间的新书体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在这之后,经过百年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北魏的书风在传统的汉文化中又融合进了游牧民族的质朴爽健、粗狂豪放的元素,而其中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杰出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本文正是由《张猛龙碑》之书风特点,探讨北魏这一时期的楷书书风特点,以及它的演变和影响。


一、《张猛龙碑》之起源

《张猛龙碑》,立于522年北魏孝明帝时期,全名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其碑石位于山东曲阜孔庙中,主要记载了魏朝时期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建学校,推广教育的事迹,其笔法方劲遒丽,正奇相倚,是魏碑中的精品,因而康有为说其“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

 

《张猛龙碑》其笔法中蕴含着多种书体的特征,如篆书的圆转,隶书的开张,但它同时又不失为一幅较为成熟的楷书作品,而这一时期,正是楷书兴盛的时期。上溯其源,可追至汉末,楷书作为隶书的一种通俗的写法而在民间流传,而后经由钟繇、胡昭、蔡邕等著名书法家之手将其改善,成为章程书。而楷书的具体产生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徐森玉先生认为,“作为书体的楷书,在三国和西晋初已接近成熟了”,而郭沫若指出:“自东汉以后,字体又在逐渐转变,到了唐代,便完全转变到楷书阶段。”总而言之,一种新的书体的诞生,必然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隶书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这种变化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进行中了。大量出土的汉简和摩崖石刻中,已经可以处处发现楷书的行笔了,如《谷朗碑》《爨龙颜碑》等。

《张猛龙碑》(局部)


汉末时期楷书的体系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并有了一个不太正式的名字——“八分楷法”,到了三国时期,钟繇开创了楷书的先河,并被称之为“正书之祖”,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的书法生动而又不失古质,其朴实厚重的笔法也是后世所难以比肩的,作为钟繇书法传人的王羲之,在继承了其严谨生动的笔法之后,又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潇洒灵动,遒美含蓄的书风。他的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等。王献之的楷书水准同样也很高,其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更是一篇不逊其父的佳作。“二王”将楷书发扬创新,其笔法逐渐完臻,字形、结体、笔画无不逐渐规范,并直接影响了初唐时期的楷书创作。两晋时期也有不少碑刻流传于世,但当时的手书风格有所不同,石匠为了追求刻石的庄重和端整,大多简率而爽健,并带有一些隶书的古意,颇有一种自然质朴之感,其代表作正是隶楷结合的典范《爨龙颜碑》,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称赞其为:“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熟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唯有龙颜第一碑。”其碑方劲雄强,承上启下,实为后世碑刻之楷模。

 

而后北朝则是继承了这种雄强有力的书风,以碑刻、造像、摩崖、墓志为代表作的魏碑楷书,其成就之高后世难以企及。这一时期正是楷书的黄金发展期,无数优秀的碑刻不断涌现,早期作品如《灵妙碑》《太武帝东巡碑》,而北魏中期战火纷飞,元魏名存实亡,人民寄希望于佛教,出现了很多大佛造像,其风格粗犷豪迈,直率泼辣,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代表作如《龙门二十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碑刻墓志也极富特色,可以称得上是让人眼花缭乱,如《元桢墓志》《刁遵墓志》《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高贞碑》等,皆为碑刻墓志中的精品,摩崖石刻中更有像《石门铭》这样气势恢宏、动态分明的佳作。

 

南朝时期战乱不断,频繁的改朝换代导致国家积贫积弱,而这一时期同样也受到了影响,后人多认为北朝书风多古拙而淳质,南朝书风多逸雅而妍妙,二者互有长处,而这一时期的碑刻虽然流传不多,但是却非常珍贵,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这时楷书的行书笔法已成体系,其碑刻中也更多地流露出了楷书的行笔,甚至已经出现了早期行书的雏形。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点

《张猛龙碑》字体严谨,富于变化,用笔方整雄强,但毫无拘谨板滞之感。碑额、碑阳、碑阴三部分书法风格不尽相同。碑额大字端严奇伟,碑阴文字则潇洒恣肆,从而与碑阳文字的方整刚健互相辉映,形成完美的统一。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隐隐可见北地游牧气象;因势造形,变化多端,常常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方里蕴圆,精美细腻,于险峻之中呼应成趣。


(一)碑额大气雄伟。碑额共12字:“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以方笔为主,疏密对比强烈,收放从心所欲,大开大合,劲挺爽利之姿跃然纸上。碑额12字大小对比不落俗套,其中“太”字、“之”字本是笔画较少的字,却比其他笔画稠密者写的更大,“鲁”字首起一长撇引人注目,字中一长横与之呼应,下半部的“日”字却又写的奇小,与上半部有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整个字头重脚轻,却又不显得别扭,别有一番风味,更多的是一种蓄而不发的势;整个碑额几乎全用方笔,而点却皆为圆笔,这种方圆对比却是少见,但又奇趣盎然,12字大小错落,疏密对比强烈,让观者感受到极大的气势。

《张猛龙碑》(局部)


(二)碑阳文字体势险绝。富于变化,因势造型,几无雷同之处,同时期的魏碑皆以取扁方之横式,(如《张黑女墓志》《元珽妻穆玉蓉墓志》等)《张猛龙碑》却以纵势独树一帜,收放大开大合,撇划等极力向左舒展,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势态美;粗细对比又极为明显,主笔突出层次分明,笔画方圆互为映照,点划顾盼生姿,极具生命力。

 

(三)《张猛龙碑》的结体方法丰富。智果《心成颂》中“潜虚半腹,峻拔一角”一句,可以用来总结《张猛龙碑》结字特点。即以平正的结构求气象厚重的平静,以欹侧求飞动的神采,静势与动势是对立统一的。其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崇尚的“中庸”之美,动静统一。 


1.排布天然,疏密有致

魏碑脱胎于隶书,而隶书兴盛于汉。我们从汉代的文化产品中,包括隶书、印章、瓦当等,可以看出这种天然之趣,常随字体本身的结构而安排字势,笔画较多则密,笔画少者则疏。用邓石如的话来说即是:“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张猛龙碑》结字整体来看比较紧致,结构上也少讲究对称,字体重心多靠下。从唐楷一直绵延至今的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的汉字书写原则,在《张猛龙碑》中几乎没有出现。《张猛龙碑》这种字行的疏密是由于各种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而导致的。这样便使有些字更加紧密,甚至密不透风,特别是横画,沉着凝重,气势雄迈磅礴,也迎合了北朝人粗犷的性格。

 

2.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便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隶书取横势,波磔分展,纵向收紧,其线条粗细均匀,但主次分明。《张猛龙碑》如同隶书,主要突出横画和撇捺,相对竖的线条就收一些。不过,也有些竖如“有”字的竖画也为长而挺拔之笔,但总的来看,并不是主要。《张猛龙碑》主要都是突出主笔,一些字撇捺较为突出,一些字横划较为明显。一个字的精神全在于主笔。明朝才子解缙说:“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字的精神,靠主笔来表现。一种字的面貌,主笔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字的好坏,主笔是重点。放得开,收的紧,是《张猛龙碑》结体的一大特征,对后世欧阳询的欧体启发很大。此碑之所以能得紧致之妙,正是因为其有大胆疏放的地方。字中有大胆而精妙的布白,才能虚实相映、顾盼生姿,如“是”字左上和右下两处相呼应的大块留白。“当”字左上的大块留白,“节”字右上的大块留白等,使的整个字内紧外松,疏密对比更加明显,字也更有生机。

《张猛龙碑》(局部)


3.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张猛龙碑》虽体势多变欹侧,但却有极强的统一性,为魏碑中不可多得的能品,其疏密变化丰富,而错落变化比其他一些风格强烈的魏碑就不是那么多了(如《元桢墓志》)。疏密变化求得一种洒脱的体势,而错落变化则是要打破普通的平正之美,求一种“丑”的美,也就是风格强烈个性美。这也是魏碑共通之处,在北魏平城时期的楷书中经常能见到。迁都洛阳后,楷书开始了其南北交流融合,风格就不是那么强烈了。但如果我们细心揣摩,仔细品味,就会对其错落生趣之处心领神会。如“露”“问”二字上部向左移位,“秀”字上部的错落,“侍”字竖钩向左移位的手法几个字都是左半上移或右半下移,还有的是夸张变形。二三点划打破平常书写规律求得奇趣,如“归”字夸张在下一横掠笔。

 

4.笔画连带,天趣可爱

小篆崇尚的是“婉而通”,笔画连通之处较多,隶书将篆书中部分连通的笔画进行分解,但仍然保持着一些连贯的笔画。《张猛龙碑》中带有浓浓的篆籀之气。北魏刻石结字上一个显著特征是书丹者、刻工们随意增减笔画。异体字大量出现在《张猛龙碑》中,可谓大放异彩。像“衤—礻”、“扌—方”、“亻—彳”等,形体相近混用的现象大量出现,至于随意增减笔画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我们通过看《张猛龙碑》就可以看出魏碑中字形繁多,异体字连篇,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首先取决于书丹者,但刻工的水平高低决定着碑刻的效果好坏。初看这一时期的有些碑刻中的些许字,看似处理草率,但细心揣摩,你便会发现,这种看似草率正是刻工在感情的驱动下,无暇顾及细微之处,使得局部的“草率”谋来整篇的活力和天真之趣。

 

(四)《张猛龙碑》的用笔富于变化。主要是方圆并用,以方为主,以圆为辅,方圆相应,多以侧锋入笔,中锋行笔,线条笔画之间粗细方圆对比明显,笔画自身也有极其丰富的变化,顾盼生姿,向背有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三、《张猛龙碑》对于后世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墓志、摩崖石刻、造像等书法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书法家。初唐时期如欧阳询、虞世南,无不带着南北朝书风的影响。《张猛龙碑》作为魏碑中的代表作,其独特的结构,精妙的用笔,被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所临习、借鉴。

 

从笔法上看,《张猛龙碑》结合了篆隶的部分笔法,并带有显著的楷书特征,其方笔起笔的特征与后世的楷书笔法相一致,可见其影响。而且这种方圆结合的笔画特征,也被后世多数书法家所借鉴,比如初唐时期的欧阳询,他对《张猛龙碑》的钻研很是细致入微,并将这种端正有力,刚健厚重的笔法带入了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方正敦实的独特风格,他的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中,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种方圆结合、刚柔并济的特征。

 

在唐以后,宋人多注重帖学而轻碑学,元明同样如此,魏碑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张猛龙碑》对于当时的影响也并不大。直到清朝时期,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家为重振当时书坛妍俗而僵化的书风,提出“尊魏卑唐”之说,大力提倡《张猛龙碑》《爨龙颜碑》《石门铭》等魏碑名刻。其中康有为对《张猛龙碑》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其结构独特,笔法精妙,实为魏碑不可多得的“精品上”。当然,魏碑作为楷书中杰出的字体形态之一,在现在也受到了很多的重视。近现代书法家启功、沙孟海、于右任等也受到《张猛龙碑》的影响,其雄浑俊健的书风受到许多书法家的喜爱。


〔1〕欧阳中石,刘守安主编,楷书津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王强著,中国书法赏析丛书·魏碑[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7.

 

〔3〕尹秀波编著,书法自学丛书·怎样学习魏碑[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1.

 

〔4〕启功著,赵仁珪注释,论书绝句注释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7.

 

〔5〕[清]康有为著,李宗纬解析,广艺舟双楫—中国书法艺术名著普及丛刊[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0.

 

〔6〕[明]陶宗仪,[明]朱谋垔著,徐美洁校,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书史会要 续书史会要[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

 

〔7〕徐森玉,《兰亭序》真伪的我见[M].《文物》1965.11.

 

〔8〕郭沫若,《驳议》的商讨[M].《文物》1965.09.

 

〔9〕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0〕刘恒,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1〕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2〕周晓陆,汉字艺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