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鸿墨轩3dec 2022-05-24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2021-02-02 19:51·张杲

《李璧墓志》出土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通过史料记载,该碑是刻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全文正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志阴刻字一列,十四行,字较志文大,在北朝碑刻中具独特风格。该碑刻先转至济南金石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 它被转移到山东省博物馆。该碑与《张猛龙碑》基本属于同一时期刻成(522年)该墓志文字书法雄强挺拔,方折处斩钉截铁之势。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李璧墓志》拓片

《李璧墓志》是在北魏洛阳时期刻制,在当时正处于鲜卑族与汉族文化已经相互融合学习的时期,所以该墓志改善了用线“只方不圆”的格局,在用线上方圆结合,在章法上大胆改变。这也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关。在当时鲜卑族几乎已经被汉化,磨去了在当时作为游牧民族时的残暴。所以在书法上能够看到从几乎全是方笔《始平公造像记》再到方圆结合的《张猛龙碑》就能看到当时的文化感染力。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李璧墓志》拓片局部

魏碑的书体基本上都是通过汉代隶书一步一步的演变而来的,而魏碑在点画、结体、章法布局上慢慢都有了相关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相对于隶书相比,更多的是体现规范的意味。而隶书,则是更偏向于对人体书写与审美取向有关。并且汉隶是具有现今文字的一些基本特征,但章法布局并没有意识对疏密关系做处理,隶书与楷书相比,它更多体现的是章法的自由。

魏楷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主要是北魏时期的碑志石刻,称为“魏碑”。这一时期的碑刻作品以整个南北朝时期来看,随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的不同,书法的面貌和风格差异很大。但总的来,魏碑的结体都以方笔为主,但点画还略有隶意,大小并不一致,行笔潇洒自如、灵活生动、以气韵生动为主。在北魏时期,汉隶开始过渡为楷书,而楷书蔚成为大宗,并且慢慢成熟起来。

魏碑称为“魏楷”,也是南北朝时期为“正书”。魏碑大体可分为“墓志铭”、“画像碑刻”、“造像记”和“摩崖石刻”等。这类碑刻大部分出自下层的书匠之手,因此会略显粗糙,并不像唐楷的点画、结体十分的严谨,并且错别字很多,而作者更无从考查。但是魏碑与唐楷相比较,有着另一种书风,对书法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李璧墓志》在清代晚期出土,主要是在这一时期,碑学金石学兴起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作品学习的思潮。由此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访碑活动,在访碑中《李璧墓志》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所以拓碑较少,该碑保存较为完好。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李璧墓志》拓片局部

在清朝时期的金石学碑学一时之间兴起开来,并且“尊碑、重碑”这一概念是康有为所提出。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应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康有为所提到的“尊碑”是从帖学由盛转衰而碑学油然而生的背景,表明了碑学兴起的合理性和当时康有为激进的碑学思想。

《李璧墓志》与《张猛龙碑》是处于同时期的碑刻墓志铭,但是由于《李璧墓志》出土晚,所以清末碑学的书法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此碑,并且在入门学习者都是以《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墓志铭为学习的摹本,大部分都忽略了《李璧墓志》。该墓志生动活泼,与其它许多豪放厚拙的墓志风格不同。其整体是动态不失稳重,雄强不失温和。从点画、结体与章法上看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变化多样的点画、循序渐进而自然收张的结体、相会贯通的章法都在《李璧墓志》中得到出色的展现。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节临《李璧墓志》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二

节临《李璧墓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