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千古诗人留名地陵阳山

 洁洁赢 2018-09-19
“陵阳三峰压千里”,宣州城区陵阳山南北绵亘,东临宛溪,地势颇为险要。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桓彝出任宣城内史,依陵阳山筑城;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刺史王选“以宛陵西北形势,别筑罗城,广袤至三十里……”将宛溪和陵阳之南的鳌峰一起囊入城中。
大唐盛世,宣州与苏、越、润等州同是江南重镇。郡中官员名臣辈出,理政之余,不免大兴土木,既可彰显繁华,又能休闲游乐、后世留名。鳌峰地广300余亩,翠竹敝日,古木参天,自然是兴建亭阁的首选之地。唐初这里就建起了东峰亭、紫极宫等场所。紫极宫为道教宫观,唐玄宗时著名道士吴筠久居此地,并卒于紫极宫。天宝末年,陆侍御破石埭草寇,在东峰亭设宴庆功。宣州才子刘太真与谢良辅、袁傪、崔何、王纬、李岑、袁邕、苏禹等当时名士出席,以破草寇为题作诗记功,又以眼前景物拈阄吟诗。东峰亭之会得诗数十首,被编为册,见于《全唐诗》。这是鳌峰文化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盛会,后来名流雅士游吟避暑于此,渐成习俗。
南唐乾德年间(963年-967年),宣州因处“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地位非常重要。朝廷命刺史林仁肇再建新城,“襟山带溪,得势之便,省龟为形,南首翔尾……”这就是宣州俗称“乌龟地”的由来,陵阳南山作为龟首,“鳌峰”就此得名。
宋以后,鳌峰不断经营扩张,建有天庆宫、元妙观、文昌台、龙首亭、大成殿、关岳庙、状元桥等建构,星罗棋布,游人如潮。元时鳌峰道士贺士迪被成宗赐号真人,他的弟子稽天仁受赐金襕紫衣,领宁国路诸宫观事宜;武当祖师张三丰也曾寓居紫极宫。明清时期鳌峰更是名噪江南。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宣人专门建了一座用于观景的宝塔,以东侧龙首亭为名。塔有7级,高10丈,塔身较开元寺塔纤细,但挺秀峻拔,风姿绰约,观景之物也成了风景。后人有诗咏龙首塔:“城南秋色回,亭际野云封。古堞虚悬塔,深林忽度钟……”游人登上塔顶,但见山峦葱茏,杂花生树,百鸟飞翔,亭台楼阁在丛林中欲隐还现,北面谢朓楼、开元寺塔、敬亭山梯次可见;更有烟火稠密,参差十万人家。宛溪河婉转一曲从东边流去,临河绝壁百尺,险峻异常,奇妙的是山壁色如朱砂,人称“鳌峰赤壁”,是古宣州十景之一。美景出好诗,题咏未曾绝。明李先芳在文昌台题诗:“一泓春水挂城头,百叠遥山带雪游。此地谢公曾作郡,人如王粲旧登楼。松篁隔岭娇晴色,关塞连天忆昔游。报道梅花消息好,凭栏不见使人愁。”梅清亦作《鳌峰》之诗:“秀色凭虚望,居然海上山。小桥通幽径,古木透元关。夜静双龙跃,晴空鸟独还。引人频入胜,自喜杖藜间。”宣人又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鳌峰的诗文刻石,遂成碑林。
但让鳌峰成为人文重地的还有一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佟赋伟时任宁国府。康熙五十一年,历经风雨的龙首塔已至朽颓,佟赋伟倡议修葺,并以花石田地妆点,使得鳌峰风景如画。清人曹学以诗纪事道:“画里诗情出郭多,绿杨风里听弦歌……酒熟鸟从深树唤,衣香让人踏落花过。”同年,佟赋伟还在鳌峰新建了一座“南楼”作为书院,与谢朓北楼遥相呼应,以罗汝芳“志学书院”为宗,名“正学书院”,延师讲学,成为宣邑士子精神皈依之所。从此鳌峰笔墨飘香,传承发展着宣州的文脉。
晚清之后,宣州屡经战火,鳌峰的名胜古迹渐遭破坏。民国时期,一些军政要员和本地士绅先后在这里建造私人别墅,加之附近居民乱垦菜地,原景区被占去过半,风景大煞。1933年,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兼宣城县长)主持修整了鳌峰的部分古迹和道路,立牌命名为“鳌峰公园”,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曾陪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来公园游览。1937年日寇进犯宣州,鳌峰遭日军战机轰炸,遍地废墟,仅龙首塔和几块石碑弹痕累累,幸存于世。
1986年,龙首塔经人民政府大修,重现当年风采。数年后,又在鳌峰东部建起一座开放式的公园,鳌峰故景开始得到恢复。
“响山突出鳌峰前,雄踞东南似虎眠。”响山地处鳌峰南端,东南可俯视青溪与宛溪,二水交汇处为“响潭”。潭水深不可测,行舟其上,水声回应作响,山水便由此得名。潭上曾有古钓台遗址,县志载“相传严子陵钓此,一云窦子明钓白龙处。”清代进士骆大俊《登响山》诗云:“傍郭嵬嶷俯千尺……神鲛舞鬣饥且馋。谁为钓者严与窦,枫根坐列无仙几。鸟巢在山食在水,枯鱼半向山头衔。”奇山异水,加上隐士和仙人的传说,给响山笼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唐天宝年间,李白来宣州漫游,泛舟青溪,“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一路景色宜人,他吟道:“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重九之日,李白登上响山,“俯临宛水湄”,发出“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的感慨;他细腻描述这次游踪:“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经诗仙的多次题咏,响山终于走进远近游人的视线。元和二年(807年),宣歙池观察使、诗人路应建响山亭新营,宰相诗人权德舆作《响山亭新营记》刻在山岩上,文中记“揭东西二亭于双峰之上,相距百步。华轩峻宇,皆据胜势,广原疏寮,可栖灏气,碧山恒日,清流在下……”当时响山不仅建有规制豪阔的营厅,也有观景的亭阁,风景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影响也与日俱增。以致梅尧臣在《过响山》诗中写道:“每过响山下,常思路中丞。”
响山因地质与鳌峰相似,也造就了一处“赤壁”。青溪西畔,一座朱砂屏风般的山壁兀立,清流如镜,山崖、花树、白帆、飞鸟倒悬水中,使游人犹如置身幻境。清人蔡大杰《响山赤壁》诗即写此景:“……严岩下与清潭连,倒影千寻赤壁悬。清潭赤壁两娟娟,荡漾春风桃浪鲜。”由于响山近在城郊,乘舟步行都很便利,历代雅士游客很多。李白、梅尧臣、梅鼎祚、梅清、梅庚等著名诗人画家在此留下了三十余首诗文和多幅丹青,为响山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文化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