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必背64篇之《〈论语〉十则》

 山湖微波 2018-09-19

高考必背64篇之《〈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十则均为语录体。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第一则: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三则: 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四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学习态度,学要善问,好问则裕。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何以 是以 下问 这三个全是宾语前置的格式

何以:即以何 以是介词 因为 ;何是宾语 指什么

是以:即以是 以是介词 因为;是是代词 指这件事

下问:即问下 问是动词 询问 咨询;下 方位名词作代词解 借指地位低下的人。

 

第六则:治学的方法与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识:记住。

诲:教诲。

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的倒装句,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本段理解:

治学方法是一个人学习的首要问题。未知的世界浩博无涯,而我们的生命有限,学习就是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虽然一路春光,但无暇留意,因为心中要摒除一切杂念,为知识留下积累的空地。不断地用心去追寻,然后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学习没有捷径,如果有的话,这就是捷径吧。

 

第七则: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学习方法和态度,要以学习为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本段理解: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九则: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则:学习方法,学与思要有机结合。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进步,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本段理解;

这一句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又进一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就会流于粗疏,只思不学将会失之偏颇。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是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

 

《〈论语〉十则》 ,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情景默写示例: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