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心为噫”--王洪图医案1则

 太阳战神3891 2018-09-19

大师讲经典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言五脏之气失调,各自出现的特殊症状,称为“五气所病”。

噫,《说文》解为“饱食息也。”即俗语所谓嗳气。


临证应用

【举验】

举验  陆某,男,62岁,1989年12月14日诊。

嗳气频作已2月余,兼有胸脘痞闷,短气,偶有胸痛,睡眠不实,多梦,大便调。

曾在某医院诊治,服用和胃降逆类药物无效。

舌质暗,苔薄微黄略膩,

脉象左弦滑、右弦细,节律欠调,

呈“中有微曲”之象。  血压160/80毫米汞柱。

 

鉴于其脉有“其中微曲”及症状以“噫气不除”为主,故予作心电图检查,

结果:①电轴左偏30度;②房内传导阻滞。

证属痰湿阻滞,心脉不畅。

治以通心脉,化痰浊。

方用伏苓杏仁甘草汤合旋覆花汤加减。

 

云茯苓15克 杏仁10克 生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红花10克 广郁金10克

炒枳壳10克 茜草10克 浙贝母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沉香粉 1克(冲服)

炒栀子10克 荷梗8克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忌食生冷、油腻、酸辛食物。

12月18日二诊:嗳气已除,胸痛未作,脘痞明显减轻。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缓。

上方去沉香,加三七粉3克冲服,5剂,煎服法及忌口如前。

嘻气全除,余症悉减。

 

发挥

“噫气”本为脾胃之气上逆所致,但《内经》何以谓“心为噫”?

其机理则在于足阳明胃经络于心,在心脏功能低下的前提下,胃气稍有不和,便会出现气逆而为噫,

此时所发之噫气,绝非饱食之后胃脘胀满所致,乃心气失和影响于胃使然。


正如《素问·脉解篇》所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日上走心为噫也。”

即足太阴脾经阴独之气盛,影响与之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之络联系于心,所以噫之发生,虽原于脾胃而出之于心。


说明脾、胃、心三者与噫气的产生均有关系。


这里可以看到3种情况:脾胃无病,但饱食之后,其气满盛,可以有少量噫气排出;

脾胃之病较甚,其气不能和降而上逆,可以使噫气频作;

脾胃稍有不和,若心脏无病,本可不发生噫气,但若心脏气机失调,亦会发生噫气不止,在此情况下,欲除噫气,则当以治心为主,而兼理中焦之气。

 

该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前医只重视了噫源于脾胃,而忽略“心为噫”之理,故其病不减。

我们将重点放在通畅心脉,调和气机方面,而用《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胸中之气,化痰湿宣痹阻;

用旋覆花汤宣畅气机而通血脉;

加郁金、积壳,沉香,行气降逆止痛,前人有云“左枳壳,右郁金”。

以治胸部两侧之痛:荷梗、浙贝母二药,善于开散中上焦之气。

中上二焦气机得开,经脉通畅,因之胸痛、院闷、噫气可除。

 

复诊时噫气已除,故减行气降逆之沉香,而加用三七粉,以助旋覆花汤化瘀活血止痛之功。

 

又 《素问·平人气象论》有“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之说,

其“喘喘连属”谓脉躁疾失柔,节律不清,固是心脏之病;

而“其中微曲”,前人多注为“失于冲和之象”,此解虽然不错,但过于笼统,惟汪机注释较为具体,且符合临证所见,

他说:“曲,谓偃曲也。愚谓偃曲,乃略近低陷之意,数至之中有一至似低陷不应指也。”

该种脉象临床颇为常见,关键在于医者要细心体察。有时心电图中尚无改变,但见此脉象者,病人必有胸闷、心慌时作的症状存在,亦应据以从心论治。

本例患者既见此特殊脉象,又以“噫气”为主诉就医,均提示其病在心。


中医的经典中,对临床家的成才、学习、研究、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10.25-28日,华医世界《伤寒论》精修班,

三天时间,郝万山教授手把手教学,

三天面授,精研伤寒。

有华医世界工作人员:马胜男,丽丽,子嫣,白潇,董岳,偌南,小师妹微信的请直接与其联系。

丽丽:17310308685

扫码更方便

来吧

和我们一起在中医的道路上大放异彩

1

END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