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背痛之谜

 xyf4345 2018-09-20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背痛之谜


近日一客户来诊,主诉近几年经常性的背部疼痛,检查发现,背部胸六棘突区域高度敏感,轻微触碰即疼痛,其余无不适症状。按照传统诊断应为“棘上韧带炎”,传统处理方式为局部封闭、口服消炎止痛药、局部涂擦活血止痛的药膏等,但是,按照上述方式的处理,往往是这个月治好了,下个月再来,如此循环往复,结果是病人跑断了腿,甚至出现焦虑,医者对此也是头痛不已,最后只能告诉患者要绝对卧床静养或者好好锻炼,甚至以心因性疼痛来诊断。一个本来看似简单的背痛,为何会如此的复杂?因为,这里或许有你所不知的隐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棘上韧带炎呢?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脊椎骨各棘突之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使其相互连接。棘上韧带位于浅层,棘间韧带位于深层。在胸椎或腰椎,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棘上韧带可以出现炎症反应,以至于部分地从棘突上剥脱或者分离,病人可以有局部的固定性疼痛和压痛,这种情况称为棘上韧带炎,棘上韧带炎常常发生在胸、腰椎部位。

     从上边给出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诊断认为是背部棘上韧带区域发生的炎性反应导致的疼痛症状。既然是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那么经过我们积极的抗炎治疗,比如口服或局部涂擦消炎止痛类药物,甚至局部中药外敷,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但是但是,结果却是反反复复,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下边我们先从几张养眼的图片开始寻根溯源的找出导致如此背痛的小黑手。

   

  


 

    上面这两张图片描述的是胸腰部深层多裂肌和回旋肌的肌肉起止点和走向。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小肌群在外下方附着于横突,往上附着于上位一到三节的棘突。功能主要是稳定脊柱和人体微精细动作的完成。那么当上述肌肉发生损害或挛缩时,就会在起止点区域形成应力性的传导痛(注意传导痛这个词,随后的文章里,我们可能会多次提及),这一点,我国的软组织外科学之父在其鸿篇巨著《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中已早有论述,并且是经过了成千上万例软组织大松解手术,和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总结出来的。近些年的西方肌骨疼痛理论经过严谨的临床实验以及总结统计,也发现了这种现象,综上所述,这种所谓的“棘上韧带炎”大多为椎旁深层肌的损害向中间传导的一种现象。当我们对椎旁深层肌进行有效的针刺或手法处理之后,这种所谓的“棘上韧带炎”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深层肌所导致的问题绝不仅于此,还有如下几个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1.后仰痛:宣老的软外理论认为,当深层肌出现损害,此区域在后仰的过程中会受到椎旁浅层肌的挤压而产生疼痛。

  2.椎体深层痛:这种疼痛感好像来自椎体深层,并且是恒定的,所以,又常被误认为棘间韧带损伤,而患者常描述为深层的骨骼痛。

  3.腰背部凹陷:当椎旁深层肌出现损害时,我们往往能在患者相对应的棘突部位发现明显的小凹陷。

  4.损害区域皮肤敏化:因为脊神经的背主支需要穿过椎旁肌才能到达皮肤,因此当这些椎旁肌出现损害以后,很多患者会主诉背部皮肤感觉过敏、轻触即痛等。

     5.其他(将在后续章节与大家交流)


检查方法:

   方法一,病人做前屈动作时,医者以食、中、无名三指从中线由上而下的划过,往往能发现局部出现小的凹陷或变平,这些凹陷区的旁侧深层肌往往会出现强烈压痛,此处即为损害的椎旁深层肌。

方法二,当定位了棘突疼痛的明显位置之后,在棘突两侧的上下区域用拇指做滑动按压,即可查到明显的压痛区,此区域即为损害的椎旁深层肌。

 

手法处理:

1. 腰部深层肌的手法处理:以左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医者坐于患者左后侧,医者左手往前置于患者腹部,以右手大拇指置于棘突凹陷区,或棘突疼痛区的侧面,找到明显压痛区,做上下滑动按压。

2. 背部深层肌的手法处理:患者取俯卧位,其余基本上同腰部处理手法。

 

 针刺方法:

     定位了病损区的椎旁肌之后,可紧贴棘突侧面进针,针尖直抵椎板区域,并反复做提插,直到引出明显针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