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自己不生气?怎样对付生气,王阳明教给你一个唯一的好办法

 海鹰21iy19j5rw 2018-09-20
3:12

南朝梁帝国时,京官张缵去长沙做行政长官,路过郢州,邵陵王萧纶请他吃饭,陪同他的人是个叫吴规的知识分子。吴规面相不太好,长了一张苦瓜脸。

张缵特别反感这种负面情绪的脸,酒过三巡,他举起酒杯向吴规说,恭喜你。

吴规急忙站起来,大为茫然,他不知道对方为何要恭喜他。

张缵笑了笑说,恭喜你今天有幸能在这里和我吃饭。

吴规马上变了脸,浑身发抖,后来的饭也没有多吃,恨恨而归。回家后,他把这事说给儿子听,他儿子平时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气,一听老爹受此侮辱,气的直抓墙,当晚就一命呜呼。第二天,吴规看到儿子死了,又气又悲,死掉了。他夫人先后失了丈夫和儿子,隔一天,也死了。

这可以算是生气的极致,自己把自己气死了。由此可见,生气没有用。如果生气有用,蛤蟆和驴早就统治世界了。

既然生气百无一用,我们如何消除它呢。按王阳明的看法,愤怒这种情绪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人类的。既然是我们人类的,那你就无法消除它。唯一的办法就是积极应对它。所以,凡是那些教给你“如何不生气”办法的,都是屠龙之技。

王阳明的办法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首先还是说,不能生气:常人在愤怒时,多加了一分意思,便愤怒过当,不是公正宽广的心体。所以心中有所愤怒,心就无法维持中正。

一旦心无法维持中正,判定能力就大大减弱。所以人在生气时做出的事,将来都会后悔。

王阳明给出的办法是:物来顺应。比如现在,有人气到你了,你第一要务就是把生气当成一个情境,千万别再向外延伸。吴规如果能做到物来顺应,就该把张缵惹他生气的那句话当成一情境,张缵已经说完,此情境结束,他也该在心上结束。但他非但没有结束,还把这一情境拿回了家,气死了儿子。

始终停留在生气原因那个情境中,就是如王阳明所谓的“添加了自己的意思”,情境已经结束,你却仍然在维持那个情境。

王阳明最后举的例子是,正如你看别人打架,对于那个有理的被打,自然心生愤怒,可过一会,这个情境消失,你也就不生气了。你对别人发怒,也同样如此,物来顺应,物去不忆。

这恐怕是应对生气的唯一办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