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棋石乐1 2018-09-20

笔者曾撰文《咬文嚼字之:“且”字真是“阳具”的象形吗?》,将李敖「批判」了一番:

李敖解释《诗经》中「且」的用法,直接将「且」当做「阳具」解释,殊不知「且」是不是「阳具」的象形,争议非常之大。这在「方法论」上叫做「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s)」。也就是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纯属耍流氓」。

无独有偶,李敖在他的文章《也也也也也》中,引证《说文解字》中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也是言之凿凿的将「也」字解释成「女阴」之象形,如下截图: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那李敖说得对不对呢?

如果说「且」像「阳具之形」有争议,那么,「也」像「女阴」之形,完全是穿凿附会,许慎错了,段玉裁也跟着错,李敖更是错上加错。

今天古文字学者对「也」的解释,已经是趋于一致:从「口」从「乙」,形声兼会意,下图是「也」字从金文到楚简、篆书、秦隶的演变过程: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引自:小学堂)

《字源》一书给出古、今文字演变脉络和释义: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引自:字源,册下,页1104)

从上图可见,「也」的金文写法,怎么看不出是「女阴」的象形。那为什么,许慎要说「也」字是「女阴」的象形呢?

因为,古汉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讹变,从「口」从「乙」的古文字「也」,到许慎时代的篆文,已经讹变得走了形,如下图所示: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许慎所见最古老的文字就是六国籀篆,没有见到甲骨文、金文的,大概是东汉时代的人看到已经讹变的篆文「也」字,臆测为「女阴」,大概这种说法很流行,而许慎也就采用了。

(我也不明白篆文「也」字哪一点像「女阴」?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

宋人徐铉、徐锴表示过怀疑,而清人段玉裁采纳许慎的说法,因为段玉裁是许慎的「脑残粉」,怀疑许慎「女阴说」,段玉裁轻蔑地称为「浅人」:

《说文解字注》----此篆「女陰」是本義,假借為語詞,本無可疑者,而淺人妄疑之……

段玉裁学识能力毋庸置疑是一流的,但是,他为《說文》做注解的时候,碰到不同意的说法,就说这个人是「浅人」,那个人是「浅人」,这一点尤为让人讨厌。


另外,「也」的篆文与「它」字非常相似,古音也相同,所以,「也、它」经常混用,如下图所示: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后世学者在碰到从「它」的古文字的时候,以为是从「也」,比如:郭沫若就犯过这个错误,郭沫若将金文中的「它」字解释成「青铜匜」的象形(见《古文字诂林》,册9,页922),如下图: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其实,这个金文就是「它」字,「它」是「大蛇」之象形,「蛇」之初文,如果表示器具,就是假借用法,因为古音「也、它」两通,不是郭沫若说的「青铜匜倒水」的俯视之形,「匜」字的初文。

比如:「也、它」作为声符用的时候是不区分的,如汉字:

「他」和「祂」「牠」「鉈」「佗」,读音一样,声符都是「也」和「它」。

又比如:在先秦古书中「他、佗」等价,如:

佗(他)山之石,可以为厝。——《诗·小雅·鹤鸣》

此无佗(他)故也。——《大戴礼·礼察》

佗(他)日指动,必食异物。——《史记·郑世家》

金文「它」字假借表示青铜器具,后来加上「皿、金」等义符,成为形声字,如下图:

咬文嚼字之:「也」字是「女阴」之象形?李敖又错了!

后世将其简省,也就是今天的「匜」字。

综上所述,李敖专长在历史学,文字训诂非他所长,所以,他跨行评论,只采用穿凿附会的一家之说,匆忙就下了斩钉截铁的结论,属于典型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没有看到或者过滤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和反例。

李敖这就是属于没有做「文献综述」,对自己所研究领域一无所知,就匆忙下笔,陈寅恪先生之所以学贯中西,就是因为重视「目录学」,也即广泛研读前人的成果,对研究领域和课题充分了解,然后再下笔,不然错误也多,也重复研究做无用功。

《說文解字》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许慎对先秦文字的认识仅仅止于籀篆,汉代孔庙壁书被发现的时候,汉代人已经不认识了,所以,《說文》也有很多解释不对,「也」字即一例,今天,我们对古文字的认识,全面超越古人,是因为先秦古文字大量出土以及现代考古学和帮助,另外加上无数智者前辈,孜孜不倦的钻研,为我们解开汉字古文字的秘密。

因此,解释汉字切忌不能将《說文》的解释当成万世不易的「真前提」:《說文》怎么说,就按照《說文》的来,牵强附会也在所不惜,这是极大的错误。段玉裁、章太炎都曾经犯过这样的毛病,这其中有历史局限的原因,但自称为「考据大师」的李敖,就确实不应该了。

----------------------------------------------------------------------------------------------------------

参考资料:

1、李敖. (2013). 《中国性研究》. 时代文艺出版社. <也也也也也>

2、李学勤等(2012),《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册下,页1104

3、李圃. (1999). 《古文字诂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册9,页9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