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川龙之介——“孤独灵魂的寄居者”

 澜逸丶 2018-09-20

这几天菇酱又重读了一遍《罗生门》《竹林间》等等十分耐读的短篇小说,翻看着书本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他们的作者——芥川先生。

芥川龙之介——一个日本现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一个看破红尘世间的洞察者,一个痛苦不安又难于自救的孤独者……

也许各位小可爱对他的作品并不是很了解,但菇酱希望看了今天推文之后,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芥川先生的作品捧读~

芥川龙之介

1

“所有的神的属性中,

我最同情的,

是神不能自杀。”

似乎每一个用笔下的文字触及灵魂的人总是会比旁人多往前走一段路。而那一段路的距离,总隔了一层黑暗,我们处在光明中品读黑暗,读的是文字里的纯粹;而芥川先生却是站在黑暗里对着心中的光明写黑暗,我们读的越透彻,越觉寒意,遂可以罢读之后到太阳底下汲取温暖,可执笔的人冷意却伴随了一生。

芥川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

而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紧紧跟随着他的,是来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安。

“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1927年,35岁的芥川龙之介在家中服用了大量的巴比妥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的心里,选择自己能把握的死亡,为艺术而殉道才是人生作品集的最后一笔,因为生活中见过的丑恶,因为幼时残缺的爱,因为自以为的不可抗力的命运(芥川家族有精神病史,而在当时这种疾病被认为是会遗传的。)——不是想死,而是厌倦活着。

2

“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

既对世俗投以白眼,

又与其同流合污。”

看过芥川先生作品的人都会为他笔下所刻画的人性的丑恶与现实的不堪而折服,很多人会好奇,芥川笔下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如果没有经历过,又怎会将那些东西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呢?即使经历过,又是什么样的手法可以促使他写下这些呢?

其实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个世间本就是一个声色犬马的炼狱,丑恶躲在美好背后伺机而动,黑暗与光明互相博弈。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那是小孩子的乌托邦,我们只能在其中斡旋,唯一能鉴明自己内心的,本就只有自己。

所以,芥川先生刻画丑恶,既不是因为自己鄙视丑恶,也不是因为自己身处丑恶之中,它只是用自己细腻的笔触,为读者亲自“画”了一副浮世绘,用一个旁观者的眼。他憎恶世俗的不堪,但却只能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与之融为一体,于是,文字成了出口。

3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

恐怕我,

都无法成为今天的自己了。”

对于芥川先生而言,悲剧的命运大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出生不及九个月,母亲就精神失常而疯掉了,随即生父也抛弃了他,他的舅舅将他收养,同疯癫的母亲一起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在芥川先生自己看来,“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成为母子开始的”。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文字在纯粹之外,剩下的只有绝望的挣扎。

1915年,芥川先生23岁。那时的他已经在日本文坛初露头角,被人誉为天才的他,却在情感上遇到了影响自己人生轨迹的伤害。因为受到家庭的反对,芥川先生的初恋吉田弥生选择了离开——“不能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不能愈合落在人身上的生存的苦恼和寂寞”,这让他第一次有了厌世的念头,存活于世,却连所爱都无所得,这让他感到痛苦,不安和孤独,仿佛自己是个'在孤独地狱里受苦受难的人“。

而后,突生的家变,让本来就充满阴翳的生活更是蒙上了一层雾霭。有人经常将芥川先生和太宰治相论而言,认为他们的文字都是绝望而冰冷的,而他们的结局也都是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但实际上,太宰治虽然在思想上受到芥川先生的影响,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芥川先生并不是生来绝望的,而是努力让自己充满希望,但在现实的重击之下,渐渐归于溃散,而太宰的绝望,则更像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如何,芥川先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